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cf苍龙大炮,二战时日本有多少个航母战斗群

CF黑号 susu 2023-04-22 21:40 142 次浏览 0个评论
CF笑脸号

cf苍龙大炮,二战时日本有多少个航母战斗群?

先要明确的讲,二战时,没有明确的航母战斗群概念,因为那时候大家对于航母都还是一脸懵逼状态,在太平洋燃烧的岛群中不断发展完善,但相比较来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日本联合舰队对于航母应用是领先于其他人的。

其次,二战时期,航母分为两种,一种是舰队航母,又有叫正规航母。其吨位大,速度快,舰载机多,防护能力强,有专用的防护能力较强的弹药仓库。他是二战太平洋海空大撕逼的主力,是舰队的核心力量。二战时,日本一共建造/改装了16艘舰队航母。

而另一种就是护航航母,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潜护航,不需要多少航速,不需要载机量,也不需要航母。而且很多护航航母都是以商船为蓝本进行改装,把商船铺上平甲甲板,下面开出机库,调整下就是艘护航航母,比如二战美国的由C-3货轮为蓝本建造的博格级护航航母,以及产量最大由自由轮为蓝本建造的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

博格级护航航母

前面说到,日本联合舰队在二战爆发时对航母应用比较超前,是因为其将同类型航母,搭配上必需的驱逐舰,编成航空战队。四个航空战队,与金刚级战列巡洋舰和重巡洋舰组成的战队,再搭配驱逐舰组成的水雷战队组成高速机动作战的机动舰队,机动舰队是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四处作战的核心主力,司令官长期以来是由“美国之友”南云忠一担任。

美国人民的好朋友,著名的抗日名将,机动舰队司令南云忠一

机动舰队旗下四个航空战队(第一、二、四、五航空战队)是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联合舰队的中坚,再加上本部直辖的由轻型航母组成的第三航空战队,可以说是日本用来海空决战的舰队航母战斗群。

第一航空战队(一航战),初建1928年,之后多次解散、重建,是日本海军航空兵的老牌部队,作为侵华日军的急先锋,参加过淞沪会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一航战的编制:航空母舰赤城号(赤城级,原天城级战列巡洋舰2号舰,受海军假日条约改装成航空母舰)、航空母舰加贺号(加贺级,原加贺级战列舰,同样受海军假日条约影响改成航空母舰)和第7驱逐队(下辖曙、潮、涟),集中了日本海军航空兵的精锐。

赤城加贺另一个次元的吃撑

淞沪战役期间江阴海战,当时国民政府以沉船锁江的方式,形成江阴封锁线,阻止日本海军沿长江西进,为保卫江阴封锁线,民国海军在封锁线后面布置小型舰船以防止日军作业船破坏沉船封锁线,在小型舰船后面再布置主力舰艇以护卫。但遗憾的是,缺乏对舰载航空作战的认识,在加贺号航母和日本陆基航空队的攻击下,几乎惨遭灭门。

1942年7月的中途岛大战之后,赤城、加贺被击沉,一航战实际上覆灭。中途岛战役后,日本海军把原属五航战的翔鹤、瑞鹤,还有原属三航战的瑞凤一起调入一航战,重新组建了一航战的空母部队,继续作为主力使用。

1944年马里亚纳大战之前,装甲空母大凤被编入一航战,于是瑞凤回归三航战的编制。

另一个次元里又叫五河里琴号

1944年日军在马里亚纳大战中惨败,大凤、翔鹤被击沉。幸存的瑞鹤被调入三航战,一航战再次全军覆没。至此,日本海军的空母机动部队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垂死挣扎的日本海军依然在做困兽之斗,1944年12月,日本海军再次重建一航战。主力是有新下水的云龙级航空母舰云龙号、天城,二航战解体之后残余的的隼鹰号(快速邮轮改装,航速达不到舰队航母标准)、龙凤(潜水母舰改造,同样航速达不到舰队航母标准),还未完工的葛城和信浓,先后都编入了一航战。

云龙级航空母舰

云龙号:日本海军意识到空母的重要性之后マル急计画产物,但是完工已经是1944年8月,此时日军大势已去,但是日军为了做最后一搏,决定利用云龙号将特攻兵器樱花运到菲律宾,半路上被美军击沉

天城号:云龙二号舰,1944年8月完工,一直没有出击的机会,1945年日军投降后,1947年被解体。

葛城号:云龙三号舰,日本海军最后完成的空母,防空武器和电测兵装比之前的云龙、天城得到加强,被日本海军做为本土决战的重要战力温存了下来,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1946年被解体。

隼鹰号:飞鹰级航母二号舰,原计划为1940年东京奥运会运送各国游客和运动员的高速邮轮,建造时六成费用由军方出,设计时按照军舰标准,为改装航母作了准备,因而搭载量在同级别中相当大。在1942年10月的圣克鲁斯群岛海战中其舰载机击沉了大黄蜂号,1944年12月9日,在执行完对马尼拉运输任务后返回佐世保途中,遭美国潜艇鱼雷攻击重创。

龙凤号:潜水母舰大鲸号改装,设计时专门留后门以方便改装成航母,参加过莱特湾大海战,基本上没什么表现。

信浓号:大和三号舰,在建期间日军发现空母的重要性,改建为空母,海试时被潜艇击沉。

但此时的一航战与其说是空母机动部队,不如说是空母运输部队,此时能动的隼鹰、龙凤、云龙到处做物流搞运输。到1945年4月,此时云龙已经被沉没,隼鹰等舰也在美军的轰炸下要么已经失去战斗力,要么被躲在港口里,一航战作为空母机动部队已经发挥不了任何作用,所以被日军解散,一航战的历史到此结束。

第二航空战队(二航战),初建1934年,编制之后多次改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二航战的编制:空母飞龙、苍龙(同属苍龙级),第23驱逐队(下辖菊月、夕月、卯月),一样是老兵云集。

1942年7月的中途岛大战之后,苍龙、飞龙被击沉,日本海军于是把隼鹰和原属四航战的龙骧调入。重建了二航战。隼鹰作为商船改装的新造空母,一开始因为防御薄弱等原因并没有被日本海军重视,随着赤城、加贺等舰的沉没,搭载量比肩苍龙的双鹰一下子成为宝贵的航空战力。

之后日本海军把飞鹰、龙凤调入二航战,参加了马里亚纳大战,遭到惨败,飞鹰被被击沉,隼鹰和龙凤的舰载机也已经消耗殆尽(被打了火鸡),鉴于二航战已经失去作战能力,日军在1944年7月正式宣布二航战解散。

第三航空战队(三航战),初建1936年,之后多次解散、重建。因为日本海军航空兵主力都在一航战、二航战,三航战一直以小型空母为主。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三航战编制:空母凤翔、瑞凤(祥凤级),驱逐舰三日月、夕风。

凤翔号是日本第一艘航母,但主要是作为训练舰使用

祥凤级最大特点是无舰岛

1942年4月三航战解散,1944年2月,三航战重建,瑞凤回归三航战编制,并编入千岁和千代田(千岁级航母,有水上机母舰改装,原计划留后门改装成高速舰队航母,但由于动力问题,最后未能得逞,属护航航母)

马里亚纳海战之后,瑞鹤被调入三航战,至此,三航战成了日本海军最后的空母机动部队。1944年的菲律宾战役中,三航战作为小泽的空母机动部队的主力,由小沢治三郎亲自指挥,负责诱敌,成功吸引了美军特混舰队,全部被击沉。同年11月,三航战正式宣布解散。

第四航空战队(四航战),初建1937年,最初是水上飞机母舰部队,之后解散,直到1941年才重建。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四航战编制:轻型航母龙骧号(龙骧级)、护航航母大鹰号(大鹰级,由邮轮改装而成),驱逐舰汐风、帆风。

龙骧设计的时候相当奇葩,巡洋舰舰身压双层机库,把重心造的太高。

1942年第二次所罗门海战中,龙骧号在给登陆舰队护航过程中,被小姨子萨拉托加号航母舰载机击沉。

1942年7月14日,四航战宣布解散。到1944年5月,四航战重建,被改造为航空战舰的伊势、日向加入。

脑洞大概,狗急跳墙的产物--伊势级航空战列舰,由伊势级战列舰拆除尾部两座炮塔,铺上弹射甲板和弹射器,起飞水上战斗机。

四航战参加了菲律宾战役,但完全是去打酱油的,因为作为航空战舰,却没有飞机搭载,原来的火炮也被削弱,异常尴尬,但是改装后防空火力相当不错,而且其疑为秋名山之王的舰长神级漂移,在莱特湾海战美军狂轰滥炸下,神奇的安然返回。

在之后的北号作战中,伊势、日向改装后的机库正好做仓库,成功完成了运输任务。1945年3月1日,已经变成运输大队的四航战正式解散。

第五航空战队(五航战),1941年9月编成,尽管由日本海军最新锐的空母组成,但是被评价为人员训练度较低。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四航战编制:翔鹤级航空母舰翔鹤号与瑞鹤号,驱逐舰胧、秋云。

翔鹤级航母单价相当于大和级战列舰的2/3,可以说是日军开战的王牌,战绩也最为出色。

其他次元里的二鹤

1942年7月,中途岛海战中一航战和二航战航母全部被击沉,翔鹤、瑞鹤被划入一航战,五航战宣布解散,结束了短暂的历史。

cf苍龙大炮,二战时日本有多少个航母战斗群

南云忠一为什么没有发动致命的第三波攻击?

世界上从不缺乏流言滋生的土壤,虽然关于珍珠港事件苦肉计论有着种种流言蜚语,但珍珠港遇袭并不是苦肉计,今天小油瓶跟大家一起戳窜这些“六眼飞鱼”

1、三艘航母不在港论

有人说,美国早已得知情报,将三艘航母都调离珍珠港

其实在珊瑚岛海战和中途岛海战爆发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航母及海军航空兵才是海战的主角。特别是美军,经过反复进行空中轰炸军舰试验,美国航母舰载机携带的炸弹被认为无法击沉装甲强化后的战列舰,而美国的舰载机上的鱼雷则由于技术缺陷爆炸率较低,美国因此还诞生了“中破”战术理论,即对敌战列舰攻击只需要摧毁其继续战斗能力使其退出战斗序列即可,不需要击沉。

在美军认识中航母被认为是舰队决战的辅助单位,主要用于侦察和削弱对方舰队,反而巨舰大炮的舰队决战才是当时海战的正统思维。珍珠港内停放着的8艘战列舰、大量驱逐舰等辅助舰艇、海量的陆基作战飞机等等,这才是太平洋舰队的绝对主力。

至于三艘航母不在港内实则真的是事出有因,一艘正在例行检修,两艘在执行往威克岛等前线运送飞机的任务,以防备日本可能的突袭。

2、美国、军统截获电报论

阴谋论的人还认为,美国或者说国民党的军统部门在珍珠港前已经破译了日本密码,珍珠港在遇袭前大量增派了医疗人员、药品、舰船维修设备,使得被击沉的战列舰能够得到快速打捞修复。

首先美国的确是破译了日本密码,但破译的只是保密级别较低的日本外交密码,并没有破解日本军队使用的JN25的特殊密码。破译日本外交密码的美国仅获得了战争即将来临的信息,所以才做了防备日本进攻的一些准备,譬如增派医疗人员、药品、修理设备等等,但这种做法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2年内一直在有规律有计划的执行。

其次日本使用的JN25密码十分复杂,破译难度极大,美国根本就无从得知日本的进攻计划,直到一次偶然事件,从日本潜艇上打捞到密码手册,才使密码破译取得重大转机,从而在中途岛海战前使用诱饵信息,破译了日本可能在中途岛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情报。

3、以珍珠港遇袭为代价,激起民愤,找到参战理由论

还有人说是因为国会的反对,罗斯福才以牺牲珍珠港为代价,激起民愤,助推开战。

其实不然在美国军队眼中,珍珠港内才是最安全的地方,珍珠港内的水深会让日本鱼雷失去作用,当然他们并不知道日军专门研发了专门用于浅水攻击的91式氧气鱼雷。美国人还在珍珠港上部署了雷达,但恰好当天有一批美国美机来珍珠港,才使得美国没有意识到日机来袭。

▲这个木框能让鱼雷在浅水中使用

其次美国早以暗中改变中立政策,不仅在大西洋实际性参战,对日本也进行了扼杀性的断运,对美国来说开战只是迟早的问题,没有必要冒着巨大军事力量损失的风险来换取一个没有意义的开战借口。

而且美国在珍珠港内的损失是灾难性的,难以承受的,事后美日太平洋上的水面力量对比一度失衡,就连本土西海岸一度风声鹤唳,如果不是中途岛海战美国以少胜多,扭转了战局,日本在太平洋上还会继续发动进攻,攻占中途岛和夏威夷后,就会直接对美国本土产生巨大威胁,这也不是美国人能接受的。

那么南云忠一为什么发动致命的第三波攻击呢?

八个字,中规中矩、小富即安

在作战行动前,都会制定作战目标,日本制定的作战目标就是消灭太平洋舰队的水面作战力量。

经过第一波和第二波的攻击后,偷袭珍珠港内军事目标大获成功,面对珍珠港内如同靶舰一样的战列舰大街,日本海军航空兵肆意进攻,将鱼雷和炸弹向战列舰上倾泻,两轮轰炸过后,美国4艘战列舰被击沉、3艘被重创,珍珠港上的飞机也整排整排的被消灭在飞机场上。

除了三艘不见踪影的航母,日本超额完成了预想的既定目标,此时的美国渐渐组织起了有效防御,而南云忠一担心不知所踪的三艘航母会给他的机动舰队带来打击,而国力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的日本每艘航母都是宝贝疙瘩,经不起损失。于是谨小慎微、中规中矩、小富即安思维严重的南云忠一做出了终止第三波空袭返程决定,当然这个决定从战术上说是毫无疑问正确的。

但实际上日本人攻击的重点目标都在摧毁美国人的直接军事力量,战舰、飞机,而决定后续战争持久消耗的重要设施,修理舰船的船坞,珍珠港内的工厂以及最最关键的储存着450万吨重油油库,日本并没有攻击,而这也最终埋葬了日本人称霸太平洋的梦想。

修理舰船的船坞在中途岛海战前发挥了关键作用,它只用了72小时就将在珊瑚岛海战中丧失战斗力的约克城号修好,使美国在中途岛海战中的可用力量由2艘变为3艘,增强了美国航母打击力量,在中途岛海战中从约克城号起飞的的SBD将复仇的炸弹投向了日本航母。

储存着450万吨的重油更关键,如果日本摧毁了这些重油,太平洋舰队半年内全部都得趴窝,更无从谈起轰炸东京和珊瑚岛海战了。

相比摧毁这些目标带来的收益,南云发动第三波攻击即使付出一些损失和代价都是相当值得的,可是小富即安思维严重的南云忠一无疑是保住了自己表面上战果辉煌的机动舰队,但是从战略高度来看,无疑是一个目光短视的决定,日本最终也为这个抉择付出了代价。

电影决战中途岛?

哈楼大家好,我是影视领域创作者@香菇小魔头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决战中途岛》是去年上映的大片了,导演:罗兰.埃默里奇,。这是一部号称史诗级别的电影,但是上映以来,口碑一般,票房也不尽人意,尽管这样,电影的场面还是很震撼的,电影从多角度展现了美国士兵,飞行员,情报官和将军们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密切协调,足智多谋,不畏牺牲,视死如归,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有关于中途岛战役的电影过去也有拍过,1942年拍过一部,1976年拍过一部,日本也拍过一部《联合舰队长官山本五十六》其中也涉及中途岛战役。中途岛战役是二战时期,太平洋海战的重大转折点,中途岛战役以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占据了优势,日本则由攻转守,节节败退了。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后,受到了美国的经济制裁,美国停止了对日本的石油供应,导致日本在能源问题上出现危机,日本据需找到新的能源供应,而在太平洋占有主动权则是日本能源运输的重点,对于偷袭美国珍珠港一事,主谋是山本五十六,但是山本五十六也很清楚美国的实力,因为山本五十六在美国做过武馆,但是面临着重重危机,特别是能源的紧缺,迫使日本铤而走险,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在两个方向同时开始:南方作战由陆军主导,寺内寿一大将为南方军总指挥,目标直指马来西亚以及最终的战略要地新加坡。另一个方向,由山本五十六大将负责,目标是日本海军的最大威胁珍珠港。据说希特勒听说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气得大骂日本,因为在此之前美国声明了保持中立,而一旦美国参战,欧洲战场的局面也会被改变,结果事实证明,由于美国的参战,德国纳粹和日本也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不得已从中国战场调兵去太平洋战场,其中也有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师团,最后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军歼灭了。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关键的战役,是一场转折性战役,这场战役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走向失败。

电影是从“珍珠港事件”开始的,由于有了数码制作,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场面宏大,震撼,特技效果非常好。接着是叙述中途岛战役前的准备,情报工作,士兵的刻画,这个部分情节有些过于分散,拖拉,由于要展现的方面比较多,所以在人物刻画上,情节结构上都不是很紧凑,人物刻画也不够细致,显得就有点拖拖拉拉的了。在开始的这部分里,导演平铺叙事,把大大小小的事情几乎都陈述了一遍,比如,尼米兹将军上任,情报工作失误,约克城号航母短时间被修复参战,甚至那位打下日本自杀轰炸机,被俘后被日本人沉到海里淹死的那位二等机械兵布鲁诺.盖多,都是真有其事的,只是这众多的历史情节,都一带而过了,当然,要是都做详细描写叙事,估计这部电影要编写好几集的了。

电影重点描写的就是美国海军航空兵,因为那时美国还没有空军,只有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日本也是如此。因为中途岛战役主要是海军航空兵作战,所以导演在空战的场面上下足了功夫,加上数码的制作,空战的场面极为震撼。说实话,当年的美国海军的飞机不如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机动和作战能力强,影片主角贝斯特驾驶着当年著名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辉煌战绩,电影里也多次强调了俯冲轰炸,而这个俯冲式轰炸,其实是最危险的战术,现代战争早已淘汰了这种战术了,而当年,飞机就像游隼猎食一样,从天而降一头扎下去,根本刹不住车,谁知道最后怼在什么上面,绝对是玩命。这才是《决战中途岛》最大的看点!!因为飞机高速飞行时,投掷炸弹会由于具有惯性,在下落过程中难以命中目标。所以有一种专门的投掷机动,就是下滑轰炸的方式,建立一条角度较小的俯冲航线,机头对准目标朝下俯冲,目标套入瞄准具,可以提高精度。但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战机速度太快,俯冲角度比较小,投弹精度并不高,能不能命中还是随缘。

在这种基础上,英国人就发明了一种更夸张的战术就是俯冲轰炸。在一战的时候就被英国皇家空军采用。后来被广泛运用,直到产生了专门的俯冲轰炸机。

这种战机的机身是特殊设计的。首先飞行速度不高装甲很厚能够承受部分炮火,其次能承受大角度俯冲和拉起的过载,还有俯冲减速板,所以俯冲角度可以更大。

俯冲角度有多大,电影中有所展示,可以达到70-80°大角度,俯冲航线接近垂直,投弹结束后,就要马上拉起飞机,拉起来就是好汉,拉不起来就完蛋了,因为俯冲轰炸机太笨重,飞得慢且弹尽粮绝,俯冲拉起的时候既没有高度又没有速度,基本就是当靶子,对方战机和炮火随时可以欺负,所以这个时才是俯冲轰炸机最难的时候。那么高的加速度、全凭头铁,所以轰炸机的名字叫“无畏式”。这下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当时的美军轰炸机叫“无畏式”了吧,这是需要飞行员玩命的。

中途岛海战中,日军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也就是最初日军飞机挂的是炸弹,是用来轰炸中途岛的美军的,但是突然日军侦察机发现了美军的航空母舰,南云中将下命令,五分钟换成鱼雷,这样日军为了抢时间,把换下来的炸弹直接就随便堆放在甲板上,当美军飞行员贝斯特扔下一枚炸弹,直接击穿第一层甲板,炸到第二层甲板时,引爆了堆放在甲板上的炸弹,直接导致日军的航空母舰爆炸沉没,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其实,当年的美军攻击也出现了失误,当天战术应该是互相打掩护,鱼雷炸和炸弹炸配合,结果俯冲轰炸机和护航的战斗机都跟丢了,鱼雷机先到了战场,导致身边连个打配合的都没有,结果鱼雷机全部送了命,但是这样吸引了日军的零式战斗机在低空作战,给了美军的俯冲轰炸机一个机会,这样才有了对日军航母的致命轰炸,这场中途岛海战,美军也损失惨重,有一半的飞行员牺牲或者失踪了。

这次海战,还有一个非常的巧合,电影里也表现出来了,当时的战场上,有一艘美军的潜艇“鹦鹉螺号”,被一艘日军的“岚”号驱逐舰发现并且扔深水炸弹追杀,因而与日军主力舰队掉了队,在“岚”号高速追赶主力舰队时,被没有找到日军主力舰队的美军轰炸机编队发现,并且秘密跟踪,最终找到了日军主力舰队,并且给日军的航空母舰点放了烟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战争就是这样,有好多的机遇,好多的巧合,演变成了一场战争,战争中没有如果,中途岛海战的胜利,美军的机遇巧合也是建立在美军的强大的情报系统的分析能力之上的,电影中也表现了美军的情报系统,他们破译了日军的情报,在中途岛设下埋伏,最终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最后说说美军的王牌飞行员贝斯特,这是真有其人其事,就是他扔了三枚炸弹,其中一枚扔进了赤城号的升降机里,引发了航母的炸弹和鱼雷的爆炸,创造了一枚炸弹炸毁一艘航母的奇迹,这个人号称胆大头铁技术硬,一直是轰炸机大队里的投弹冠军,作风不要命。电影里最后也交代了,他在作战中因吸入了过多的碱性物质,1944年就退役了,他2001年去世,活了91岁,死后被安葬在白宫旁。在这部电影中,他也是主角。

在这部电影开始大约47分钟的时候,有一个桥段是轰炸日本东京,这是一次有去无回的任务,因为距离太远,美军的轰炸机只能从航母上起飞,而且是无法返航,只能降落在中国的浙江衢州一带,参与这次任务的美军飞行员义无反顾的投入了战斗中,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势非常令人感动。这个轰炸机编队由美军杜立德上校指挥,轰炸东京本身并没有给日本带来多大的损失,但是对日本的士气给予了沉重的打击,轰炸后,一个机组迫降在海森崴,其余十五架飞机均飞抵中国丽水机场,五人在丽水机场降落时死亡,八人被俘,其中三人被日军处死,一人在关押中死亡。杜立德本人则被中国平民解救,辗转到重庆后回国,回国后被晋升为准将,1985年里根总统授予他上将军衔。杜立德的轰炸机队还有一架飞机降落在江苏盐城,被新四军营救。

这部电影对历史的反应还是很真实很客观的,没有丑化日本人,真实地反映了双方的斗智斗勇,虽然这部影片的票房不尽人意,但是在描写一段历史,记录一个事实方面,这部电影还是很有分量的。

喜欢的话记得点赞,评论哟小蘑菇头会很高兴回答小伙伴们的!

明朝是中国历史的大退步吗?

我认为明朝前中期,在经济军事,科技都领先于欧洲,后期随着隆庆开关,西学东渐成为热潮,明朝也以开放的胸怀接受西方的科技文化。就算是晚明时期,也和西方是平分秋色,在整体上并非有落后一说。

首先是明朝的开创了新的政府机构——内阁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权利都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但是全国需要处理的政务实在太多,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尽心尽责,但是长久以往也难以承受,于是朱元璋设置了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授予其正五品,实际上就是协助皇帝的秘书机构。这编是内阁的雏形。

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虽有其父亲一样的雄才伟略,但是常年的御驾亲征让他不得不需要有人帮他处理一大堆待处理的国家事务,于是朱棣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与政务,内阁正式形成!

明朝内阁大堂

但是“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这就是说内阁其实没有实际的权力,权力还把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但是到了中期,皇帝就慢慢的把权力交与了内阁,全国大小的奏章,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票拟,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部校对执行。

中后期皇帝基本就很少再过问内阁,国家事务基本全由内阁处理,而批红又司礼监代之,而皇帝也渐渐的退居幕后。

很多明粉说明朝的内阁制类似于英国内阁,的确,二者之间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

明朝阁员和英国阁员虽然名义上都是由皇帝来任命的,但是其皇帝的任命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明朝内阁成员实际上是由“廷推”产生,朝廷根据官员的资历来确定阁员,皇帝虽有否决权但实际上很少使用。

到了后期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都对皇权起到了制约作用,明朝内阁早期确立的票拟制度,和中期司礼监的批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皇帝权力,皇帝渐渐退居幕后,依靠锦衣卫,东西厂来与强大的文官集团抗衡。等到天启、崇祯年间,首辅写好的票拟,皇帝基本不会去更改已经成为了习惯。

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同样也对君权不断的加以限制,英国国王原本有召开内阁会议的权利,结果因为个人原因,导致财政大臣沃波尔上台,掌握了内阁大权,英国国王完全被架空!我相信明朝经过发展,一定也会实现!

也许明朝会走向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其主要特征是: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由君主任命议会成员,政府对君主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和1889年~1945年的日本是二元君主制的典型国家.20世纪80年代,约旦、沙特阿拉伯、摩洛哥等少数国家仍保留这种制度.

明朝的内阁制,让皇帝办公更加的轻松,也让皇帝拥有更多的娱乐时间,皇帝再昏庸,自要不去干预内阁处理事情,基本对国家是没有危害的,这种系统化的操作流程,让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国家依然平稳发展,并在后期先后取得平倭,平叛的三大征胜利!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可以说明朝的皇帝是最幸福,最轻松的!中国许多皇帝玩物丧志,丧国,如: 南唐后主李煜,精通书画和鉴赏,结果亡国,成为宋朝的俘虏。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结果这位独创瘦金体的书法皇帝成为了金国人的俘虏,北宋因此灭亡!

让我们看看明朝皇帝,嘉靖皇帝爱好炼丹。正德皇帝爱好给自己封官,喜欢带兵打仗,甚至在宫廷里做生意。熹宗皇帝爱好做木匠,而且其做的木工在当时就已经价值千百两白银。先不说是不是满清篡改臆造的,明朝皇帝可恶的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到极致,结果国家依然没有灭亡,而是正常发展。

可以说明朝的皇帝已经到了多余的地步,一个内阁就足以撑起明朝的江山!可见明朝内阁制的先进之处。

百官有更多讨论说话的权力,皇帝玩乐并不代表放手不管,而且在利用宦官,锦衣卫去牵制,让双方权力达到平衡!要知道明朝官员直接的党争十分严重,有时候皇帝也难以干预,这时候锦衣卫,东西厂就起到了弹压的作用!

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下令修改《明史》。过程中对明朝的皇帝和人事进行了改编和丑化,更刻意贬低了对明朝皇帝的评价。比如,原《明史本纪》中的“英宗赞”称英宗“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经改修后的“英宗赞”则这样评价英宗说:“前后在位二十四年,威福下移,刑赏僭滥,失亦多矣,或胪举盛德,以为无甚稗政,岂为笃论哉?”再如,原本评价明世宗为“中才之主”,而修改后的评价则变为:“且倚任权奸,果戮直臣,以快其志,亦独何哉!” 只要拿武英殿本《明史》和“四库”本《明史》对比校读,我们就会发现,在明朝十几位皇帝中,至少在景帝、英宗、武宗、宪宗、孝宗、世宗、穆宗等七位皇帝的本纪中,对传主的评语都有了显著的修改。经过这样的修改,明朝皇帝给后人的印象就在总体上就更突出了“明朝多昏君”的特点。

再看看明朝的科技:

随着西学东渐,中晚明的科学技术出现了新的进步,处于中西方科技密切交融的黄金时代, 中晚明科学著作众多,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翻译的《几何原本》、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吴有性的《瘟疫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朱橚的《救荒本草》这些明朝科学家几乎都是明朝有功名的士子。而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现代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与现代理论非常相似。方以智则在《物理小识》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1613年,李之藻根据欧洲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与中国程大位的《算法统宗》重著,并完成《同文算指》。可以说明朝的科技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统观明代的改历过程,这里没有神学观念的干扰,也没有政治权利的无理干预。无论是皇帝还是礼部官员,都没有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虽然某些人因为个人利益或其他因素为改历设置过障碍,但一般说来,这些障碍都是新事物成长中所必然碰到的正常障碍。”“明政府设置四个局,让各家互争雄长、百家争鸣,其措施也是正确的。其间可能有某些人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阻挠新法的情况,但无论如何,改历的阻力,不是政权的无理干涉,也不是什么传统观念、保守闭关、盲目排外的情绪。

1643年前的西方科技发展还很不明朗,牛顿和莱布尼兹尚未出生,波义耳和帕斯卡尚处孩提阶段,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笛卡尔隐居荷兰。而同时的明朝已经进入了西学东渐的高峰,学术环境开放,政府支持,士大夫阶层普遍接受、研究和翻译西学著作,共有七千多种西方图书进入中国。徐光启

在明朝翻译的书目中有(包括译者或作者): 《测量法义》利马窦和徐光启,1607年 《表度说》熊三拔,1611年 《泰西水法》熊三拔和徐光启,1612年 《几何原本》利马窦和徐光启,1613年 《同文算指》利马窦和李之藻,1613年 《乾坤体义》利马窦,1614年 《圆容较义》利马窦和李之藻,1614年 《天问略》阳马诺,1615年 《职外方纪》艾儒略,1623年 《远镜说》汤若望,1626年 《寰有诠》傅泛际和李之藻,1628年 《名理探》傅泛际和李之藻,1631年 《奇器图说》邓玉函和王徵,1634年 《主制群征》汤若望,1636年 《寰宇始末》王丰肃,1637年 《五纬历指》罗雅谷,1637年 《性学粗述》艾儒略,1637年 《建筑十书》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维 《数学札记》荷兰数学家军事工程学家西蒙·史特芬 《矿冶全书(共12卷)》德国矿冶学家乔治·鲍尔 《各种精巧的机械装置》意大利工程技术专家拉梅里 《原本》(拉丁文本) 科隆版 《测量全义》罗雅各 《天体运行论》哥白尼 《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开普勒 《地中海航海术》罗马版 《比例规解》罗雅谷 《地球表周与其直径的关系》 《宇宙仪》雅克·贝松 《皮埃尔+勒孔特发明陆,海双用几何天文测辐仪制造与用法》 《磁石测量法》纪尧姆·德诺吨涅 《神功催吐药》萨拉·安吉鲁著 《大西洋,地中海等海洋盐度,涨落潮海流流动因果实论》克洛德·举雷 当时创作和翻译的还有《崇祯历书约》、《物理小识》、《数度衍》、《泰西水法序》、《坤舆格致》、《旋韵图》、《几何体论》、《几何用法》、《太西算要》、《西儒耳目资》、《远西奇器图说》、《学历小辩》、《日月星晷式》、《浑盖通宪图说》、《经天该》……等七千余册。

方以智通过深厚的自然科学和哲学修养,对当时西方传教士传播的科学知识进行了批判性的吸收。他接受西方科技知识并非盲从,而是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消化。例如他对于西方地圆说,就是首先考察了地圆说赖以成立的观测证据,然后才加以接受的。 对于传教士的错误说法,他则予以批驳。例如传教士曾说,太阳半径为地球半径的160多倍,而太阳距地球只有1600多万里,方以智指出这是错误的,因为据此计算(定地球圆周长约9万里),太阳的直径就将近有日地距离的三分之一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他运用自己的“光肥影瘦”理论,对这一问题做了解释,指出人目所见的太阳圆面比实际发光体要大,因此按几何方法进行的测量并不准确。他的这一理论后来被《历象考成》的作者所接受。

美国植物学家H.S.里德(Reed)在《植物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the plant sciences)中指出,朱橚(朱元璋第五个儿子)的书是中国早期植物学一部杰出的著作,是东方植物认识和驯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美国科学史家G.萨顿(Sarton,1884一l956)在《科学史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一书中,对朱橚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朱橚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他的植物园是中世纪的杰出成就,他的《救荒本草》可能是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 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等认为,朱橚等人的工作是中国人在人道主义方面的一个很大贡献。朱橚既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作为一个锦衣玉食的藩王,朱橚为什么会做这些方剂学和救荒方面的研究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朱橚是一个很有才华而不满当时政治,时有“异谋”的人。他曾三次有“不轨”行为,除两次被贬往云南外,永乐十八年(1420)还曾因谋反被传讯;他之所以大力编写刊行这些以“保生”、“普济”、“救荒”为宗旨的医药书籍,表面上看不过是由于目睹当时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惨状,意在“救园救民”,实际上这是他争取民心的一种方法,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其次,做些有影响的好事以流芳后世。他在永乐十三年(1415)重刊《袖珍方序》中写道:“吾尝三复思之,惟为善迹,有益于世,千载不磨。”虽然他没有谋反成功,像他四哥朱棣那样当上皇帝,但立功留名后世的目的还是达到了。别的不说,光一个朱载堉就比清朝所有的科学家要强的多!明朝对文化控制的松弛才有了市民文化的兴起,客观上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土壤,而清朝这方面就差太多了.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称朱载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虽然他远离欧洲,但是确实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清朝有哪个科学家有此成就。

赵友钦(约十四世纪中叶) 天文数学物理科学家。所著《革象新书》,其内容主要为天文学,对《授时历》有所阐发,在天文测量上应用了光学原理,并提出以中天观测法求恒星的赤经差;对于视角、光的直线传播,及照度等均有研究。通过实验,得出大孔成像、小孔成像等正确结论。其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学,比伽利略约早两百年。 科学著作《革象新书》。这本书有一篇名为《小罅光景》的文章,罅就是小孔或狭缝。赵友钦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小孔成像规律,以及由此引申的物理现象。在天文学、光学和数学方面的贡献,着重阐述割圆术和极限思想。

朱载堉(1536—1611年),系朱元璋九世孙,仁宗帝六示孙,郑藩王族嫡世。是明代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数学家。一生撰述了大量音乐、数学著作。朱载堉对古代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这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和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他在天文学上也有很高造诣。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朱载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明代杰出的外科医学家。 陈实功少年时期即开始习医,师事文学家,医学家李沦溟。 李先生认为:“医之别内外也,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及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此话对陈实功影响颇深,并成为他数十年医疗生涯的座右铭。陈实功改变了过去外科只重技巧而不深研医理的落后状况,在发展外科医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医著《外科正宗》集中反映了陈实功的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此书在许多外科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技术、医案记录、护理以及有关科学依据和学理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了前人。 如他对“肠痈”(即今之阑尾炎)的三大病因的论述:男子暴急奔走,可引起消化道传送食饮糟粕不能舒利畅达,浊气、败血壅塞肠道不出而成;妇人多由产后体虚多卧,不起坐起运动,以致肠内容物长期停滞而引发;饥饱劳伤、担负搬运重物、醉饱生冷并进、肠胃道功能减低运化不通,均可引起肠内容物凝滞。陈实功不但正确描述了诱发肠痈的病因,还绘制了肠痈图,确定出肠痈的体表部位。 陈实功对癌肿一病也有深刻的认识,他对癌肿进行了分类,有乳岩(乳腺癌)、翻花疮(皮肤癌)、茧唇(唇癌)、颈疮(淋巴癌)、鼻咽以及内脏等癌肿,他把癌肿命名为失荣症,在论述病因时,他指出忧郁、心所愿不志以及不良刺激等因素是重要原因。他的这些见解,使中医对癌肿的认识明显提高了一步,一些论述至今还有科学价值。

在化学、冶炼及化工方面: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1596年记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 1637年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五金》中有关于密封加热冶炼"倭铅"(即锌)方法的记载。明代的钱币"永乐通宝"(西元1403-1424年)有的含锌高达99%。欧洲到十八世纪才开始冶炼锌。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许多成就,如冶炼生铁和熟铁(低碳钢)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化学热处理等钢铁热处理工艺和固体渗碳工艺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7中记载了炼焦炭的方法:"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欧洲到西元1771年才开始炼焦。 7 机械制造: (1372年造碗口铳,口径11cm,上有铭文说明为水军装备.1377年造手铳(小口径管形.) 14世纪著《火龙经》 14世纪末发明“神火飞鸦”1405年郑和船队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的远洋船只"宝船",船长150余米,容千余人 1453年造铜火铳(滑膛式.) 1524年在北京铸造佛朗机炮 16世纪中叶发明“火龙出水”。箭头上龙头下圆柱,柱体分层装火箭,为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多级火箭(关于“火龙出水”,在明代后期出版的《武备志》、《火龙经》等兵书中都有记载,附图样。 ) 1558年造出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 1580年戚继光发明"自犯钢轮火"(其效类似地雷) 1598年赵士祯呈,记载铳器制作及使用方法(附图样) 1626年王钲编成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机械工程专著。

在医学方面: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我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 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对我国外科学作出了贡献。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1624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 1640《景岳全书》64卷成书 1641年吴有性撰 王夫之在《思问录·外篇》中提出了关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观念,他说:"质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见形之不变而不知其质之已迁,……" 4 农学: 1376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1547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 1582年 藩薯传入中国 1596年 屠本畯(ju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杰(喻本亨)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1617年赵蛹著(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1628年徐光启撰 1425年编成 1536年黄衷著(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 1565年胡宗宪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1639年顾炎武开始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1640年徐宏祖著《徐霞客游记》正式成书 5 地理学: 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

文化方面:

四大名著的出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在这里我要说一下《金瓶梅》,《金瓶梅》如同西方文艺复兴事情乔万尼·薄伽丘所著的《十日谈》。其中都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早期思想!

在经济发展方面:

明朝可以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在江南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原始资本雇佣关系,一个大的手工工场主拥有织布机数百台,工人千人!可以说规模比同时期欧洲任何一家手工工场都要大。

明朝后期的江南出现了大型手工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诞生了早期工人阶级和资本家,江浙有些大的民间工场主有织布机数百台,员工千人。

明朝铁产量为北宋的两倍半,棉布取代麻布成为纺织品的主流产品,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九十,南北货物流通频繁!

有人说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不利于经济发展,但是明朝虽名义上禁海达200年之久,但真正禁海的只有明初和嘉靖年间,真正实行海禁的时间不过70年左右。许多商人依然往返于南亚各国进行贸易,海税依然占到明朝税收的较大部分!

看看明朝的航海:

郑和下西洋就不比多说,是中国人应该都知道!出访亚非三十于国,有些西方学者甚至说郑和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美洲,这便不可而知了!

但是明朝依然是中国古代船舶和航海发展到了最高峰,一直以来,郑和宝船大小尺寸有争议。所以我们来看看明朝中后期的福船。

“大福船面阔三丈,共十五只。本船木料横梁:中舱长四丈五尺,头舱长三丈二尺,尾舱长二丈。”(俞大猷:《洗海近事》)

虽然没有直接说明船的长度,但宽三丈,前中后舱的横梁就长达近十丈,可见船的长度很可能在十五丈以上。

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阔,其首昂而口张,其尾高耸。设楼三层于上.其傍皆护板,护以茅竹,竖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为四层,最下一层不可居,惟实土石,以防轻飘之患;第二层乃士兵寝息之所,地柜隐之,须从上蹑梯而下;第三层左右各设水门,中置水柜,乃扬帆炊事之处也,其前后备设木碇,系以棕缆,下碇起碇皆于此层用力;最上一层为露台,须从第三层穴梯而上,两旁板翼如栏,人倚之以攻敌,矢石火炮皆俯瞰而发。敌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而敌又难于仰攻,彼海战之利器也。”(《武备志》,《中国古代海军史》第157——158页。)

福船的缺点是机动性能不好,“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顺风顺潮,而回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阔大洋,在里海则易胶浅,须跟哨船接济”。(《续文献通考》,《中国古代海军史》第158页。)

可以说明朝的福船在规模,大小方面都超过了清朝所以的旧式战船!明朝前期的海船总量可以说是西方船只的总和,东南沿海基本都种植有为船只提供油料的桐油树!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模型,下面是欧洲船。

明军在露梁海战中,战舰使用量是西班牙无敌舰队的3倍,海军人数是西班牙无敌舰队的2倍,各种火炮是西班牙无敌舰队的1.5倍。而且这次援朝战争,明军出动的战舰并不是全部。其全国水师战舰数量应该更加庞大。 俞大猷《洗海近事》: “福船势力雄大,便于冲犁海浪,底尖上阔,首昂尾高,吃水一、二丈,舵楼三重,帆桅三根,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炮床 1598年,明朝海军出动500艘战舰,开赴朝 鲜露梁与日本交战,此战一举击沉日本战船450艘。若按照明朝海军的常规编制(不含一号福船),每营水师编2哨,共510人,配大、中、小战船10艘,按照每营共计装备舰首炮4门,佛郎机炮40门,碗口铳30门计算,50营为500艘(其中二号福船100艘),火炮共计50 X 74=3700门,船上水师25500人(不含陆军) 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共有船舰130艘:20艘四桅大船、44艘武装商船、23艘圆船、22艘差船、13艘轻帆船、4艘中船和4艘长船(其中真正的战舰约60至70艘),总吨位57868吨,各种火炮共计2431门,海员8051人。船上共载陆军19000人,总计27051人

最让明粉们自豪的便是明朝的火器:

明朝继承了宋元的火器,其早期军队装备的最多的便是火铳~火门枪。

许多人调侃火门枪百发而无一中,而火门枪~(三眼铳或者单眼铳)其的威力是在于齐射而并非单兵射击,而且因其壁管厚,可以作为打击兵器,非常实用,而且制造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所以明朝一直都大规模装备这种火器。明朝这时位于冷热兵器交替的重要阶段,冷兵器可以弥补火器的不足 火铳的射程大约八九十米,明代一步约合今1.2米,与欧洲的一码0.9米差不多,也就是八十步约等于九十码。三眼铳的最佳射程为三十步,也就是36米,破重铠,五十步(60米)之外能重创不披甲目标,百步(120米)之外就没有杀伤力了。翼虎铳的火药铅弹重量与铳管长度与三眼枪相同,《神器谱》说他“用之于百步之内为宜。步下:五六十步方能透甲。马上:二三十步方能命中。”射程折半计算就是三十步之内方能破甲。1540年德国的四眼铳,明军也有类似产品明朝早期的四眼铳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兵录》中谈到:「鸟嘴宜南而不宜北,三眼铳宜北而不宜南。何也?北方地寒风冷,鸟嘴必用手击,常易为劳。一开火门,其风甚猛,药信已先吹去;用辗信则火门易坏。一放之后,虏骑如风而至,又不便执此为拒敌之具。近有制竹鸟嘴铳及自闭火门鸟铳,亦一时之奇,然终是费事。惟三眼铳一杆三铳,每铳可著铅子二、三个,伺敌三、四十步内,对真方放;一炮三放,其声不绝,未有不中者。虏马闯至则执此铳以代闷棍,虏纵有铁盔、铁甲,虽利刃所不能入者,惟此铳能击之。故在北方鸟铳不如三眼铳也。 南方倭苗多系步战,其来之势不如虏马之急、虏势之冲;风气柔和,不在山谷,则在蹊田之内。鸟铳照定施放,中敌极准;按定班次一上一下,虽三放铳热不可再放,若每人以布数尺用水打湿,三放之后以布湿铳,可以常放不歇。有狼筅挨牌之类在前,纵冲来此足拒之。若三眼铳,其杆甚短,其去不远,对真不如鸟铳之准;执之以御倭刀,利钝相悬,人易生畏。故在南方,三眼铳不如鸟铳之利也。」

接着就是神机箭,我们从《武备志》可以看出明代军事家对火箭的态度就是“功不在鸟铳之下”“夫火箭亦水陆利器”也就是说火箭的综合杀伤力以及其实用性不下于鸟铳,而且火箭的射速较快,最重要的是:若神枪铅子所击中只一人,不见其至,则不知其畏。惟前行受之,后行无处也。此器其声如雷,则马惊跳跃不敢前,又高飞深入,则后行皆不可避,使敌未测所向也。也就是其对人马的震撼力之大,而且“水战能燔舟蓬,陆战则可以毁巢穴”,其火攻能力也是可见一斑的,而从“大队齐冲之,贼中者皆倒,不独穿而已”从这可以看出火箭的威力之大。

而像这类火箭通常都是三种火箭用长6尺的坚硬荆木制作,箭镞长5寸,分别制成刀、枪、剑形锋刃,能穿透铠甲。箭镞后部绑附长7至8寸、粗二寸的火药筒。也就是大型火箭,是火箭中真正具有威力的种类,也可以说是火箭中的主力。

火箭一般都是“凡有枝桠之物皆可放而去矣”,虽说如此,但是假如用了不当的发射器射击威力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而在戚继光军营里,通常都是用镗钯发射的。而不论是哪种火箭大都涂有毒药,因此中毒者必死。

在中后期,明朝引进并仿造,装备了大量火绳枪,据《筹海图编》记载,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收复日人、葡人占据的双屿缴获大量葡萄牙火绳枪,俘获大量西方善于制造火绳枪的工匠。

《明会典》记载,嘉靖三十七年(1558)一年之中即造鸟嘴铳1万支。比葡萄牙火绳枪更精绝更简单。(而同时期的英国,因为火绳枪制造复杂,还舍不得抛弃原始的长弓)

戚继光《练兵实纪》 (1571年刊行)记载,戚家军步营有2699人,装备鸟铳1080支,约占40%。《神器谱》这样形容鸟铳为:“后有照门,前有照星,机发弹出,两手不动,对准毫厘,命中方寸,兼之筒长气聚,更能致远摧坚。”

后期明朝官员赵士桢经过改进土耳其火绳枪,发明了鲁嘧銃,最远射程超过四百米,在《武备志》中评价鲁嘧銃最远最毒。

明末欧洲火炮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佛朗机铳和红夷炮。佛朗机炮

佛朗机铳约在正德末年(1521年左右)从葡萄牙传入中国,它有一母铳和若干子铳,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铸有准星、照门,可瞄准射击。铳身后有“巨腹”,腹上开有长孔,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一小火铳,一般备有5~9个,可预先装好弹药,战时轮流发射,提高了火炮射速。

红夷大炮

在阳玛诺、毕方济、龙华民和汤若望等传教士的协助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崇祯三年(1630)八月,已经仿制成大、小火炮四百余门.(当时欧洲没有一个国家还有这样的造炮速度)

崇祯十二年(1639)的仿制西洋火炮是在传教士的协助下进行的,当时关外明军正与清军进行激烈争夺,亟需大炮,所以只得聘请精通炮术的德意志传教士汤若望,“强其为之”,在皇宫旁设立铸炮厂,并命一批太监跟班学习铸炮技术,不久即铸成二十门西洋火炮,经试射,性能良好。接着又造了五百门各型西洋火炮,炮重自一百斤至一千二百斤。由于造炮成绩优异,崇祯特赐金匾两块,以示嘉奖。之后,继续由汤若望指导和协助太监造炮。

汤若望在铸炮的同时,又对西洋火炮的整个铸造工艺诸如冶铸、铸造、保管、运输、演放、火YAO的配制与炮弹的铸造等加以总结,由他口述,焦勖整理,撰写成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火攻挈要》一书,刊印于崇祯十六年(1643)。

在明朝赵士桢编撰的《神器谱》卷二中 ,记录并配图介绍了一种叫做鹰杨炮的重型火绳枪(类似于清朝的抬枪),需要前面一名士兵托举,鹰扬炮是一种机动性好,杀伤力大的大型火铳。有三门子铳,一人发射,一人装弹 鹰扬炮:筒前小后大,钻用二样。后钻如子铳一般大,平其首。先钻前半节,小者钻完,然后用木一根,削圆入前口,直贯膛内,出后门三四寸许,周围比定分寸,如子铳大。磋圆吊线,再钻前半节,膛内必须与子铳膛口一般,毫无参差,方便出弹。稍有挂碍,火气后走不便。若制兹炮,孟浪卤莽之徒,专尚口吻,不宜轻易妄使以致紊事。 中国水陆神器有战具、攻具、守具,倭奴专精鸟铳,百步之外,噜蜜诸器足先制贼,纸甲软牌尽可自卫,鸟铳虽精,遽难迫我。但近闻对马岛大鸟铳有佛郎机之烈,更能命中,则又出常技之上,似非牌甲可御。不惟后日患之,前时二三骁将间为所困。缘是毕虑竭愚,用长筒加厚,仍着照门、照星,纳子铳于筒后,不令敞口泄气,有佛郎机之便而准则过之,有大鸟铳之准而便则过。对垒之际,敌一举放,我已三四发弹,是以便胜之也。若置轻车之上,有车数两,陆续冲击,猛烈之势足埒“大将军”,而离合纵横,进退俯仰,较“大将军”殊为轻便。倭即以鸟名铳,兹器奋击飞扬,可以制之,名曰“鹰扬”。赵士祯参合倭器,创制鹰扬炮,尊之日“神器”。

明朝重型火绳枪管

每车鹰扬炮二位,放铳手二名,装铳手二名,司车二名,车长一名,司火,水箱二个,喷壶一把,挤筒一个,铁镰一把,镢头一把,斧头一把,油袱一条,浑脱二具,若虎蹲炮或大佛郎机(装在虎头车上,发射散弹)诸炮带得一位更妙,信炮(布铁蒺藜于车外)多多益善,拒马伞一把。戚继光的车营

在明朝赵士桢编撰的《神器谱》有许多中西方火器的介绍,我就不一一的说了。

徐州出土的明代火绳枪(五百年前的火枪)

在1690年前的欧洲国家,依然是大规模装备火绳,但是复杂的射击过程,使火绳枪成了一种射速迟钝,并很不准确的武器。缓慢燃烧的火绳会在潮湿的气候下带来很大的问题,并且会因火绳的亮光,使射手在夜晚成了对方很好的射击靶子。要使用火绳枪,需经过多次繁琐的装填的步骤,才能完成一次射击,其射速约一分钟一发。从理论上说,火绳枪的射击距离约225m ,但因其严重的不准确性,所以在实战中,它的有效射程不会超过50m(这和明朝传统的三眼铳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根据朝鲜记载,南方明军大都使用火绳枪

欧洲在十七世纪下半叶,长枪仍旧被当作防御敌方骑兵的突击,保护步兵的主要力量而受到重视。在 1600年,通常是5个长枪兵配1个火枪兵;到1640 年,就成了1个长枪兵配2个火枪兵。所以说明朝末期,火器装备量依然领先!

戚继光像

《练兵实纪》记载,戚继光1575年在蓟辽建有车营10个,缁重营两个,其弗朗机数量超过3000门,使炮队独立,比瑞典国王即军事改革家古斯塔夫二世建立独立炮队要早七十年。 戚继光每个车营装备火炮256门,六十多年后的西方布雷顿福德会战·吕岑会战,火炮使用数量不及戚继光一个车营的火炮数量。 戚继光的车营大约12人装备一门弗朗机,而60年后的瑞典国王即军事改革家古斯塔夫二世编练的炮兵仅仅为90人一个火炮。明朝火炮配备比率高出7.5倍 戚继光建立了的长城空心敌台,每个敌台装备8门弗朗机火炮,一共装备了1.5万门。可以说中国在十六世纪中后期已经成为弗朗机大国,十七世纪中期,弗朗机火炮才被西方淘汰。此时明朝引进了英国红夷火炮

戚继光的车营模拟图

咱们按同时期来说话:明朝戚家军的火器比率: 车营火器比为 43.60%,马营火器比为 42.57%,步营火器比为 48.02%,辎重营火器比为 58.70%,其中以辎重营火器比最高。戚继光蓟州练兵编组的部队火器数量及比例是同一时期全世界;「最多量也是最高比的火器部队」,同一时期的欧洲正流行西班牙大方阵,单一大方阵规模相当于明朝的「营」,单一规模的西班牙大方阵配付的火器比为22.38%(不含炮兵)。日本战国大名是以「备」为基本战术单位,也是相当于明朝的「营」,一个战国大名的「备」(百万石大名本阵备例外)火器比为20.98%。此时的全世界只有奥斯曼帝国的新军(就是近卫军)火器比约在30%以上还有得一比。

其实真正首创车营的是明朝将领俞大猷,他曾经率领步骑三千,战车百辆打败安银堡的数万鞑靼。是世界上第一个骑兵, 步兵,炮兵协同作战并取得胜利的第一人。著有《大同镇兵车操法》。兵法中所谓的“车胜骑、骑胜步”, 是指步兵无法抵抗骑兵的践踏,而战车能阻挡骑兵的践踏,又能发挥火器优势。

俞将军像

焦竑《國朝獻徵録》:《征蛮将军都督俞公大猷功行纪》。。。总督同野李公闻公至。辍兵树以侯公来出迎公抵掌曰。微胡公之论吾豈得与公复相見於此哉。晨夕欢议其契无论。公卓出新见制兵车营。独木轮以人推挽可以上下山塹。挥指如意而无庸滞之患。強弩神銃击坚及还簟笰龙盾。而虏之弓矢不能及也。葢以马隆之战车兼李陵之步卒。而参以卫青之从骑最胃備算。後有作者弗能易矣。曾以其車百辆步騎三千。挫虏十余万眾於安银堡。虏救死扶伤追奔逐北數百里。自入寇以來未有此衂。同野公以其制请于朝。置兵车营葢自公始也。

领土方面:

明朝在领土方面可以和西汉王朝媲美。西汉控制西域越一百五十年,而明朝控制东北也将近一百余年!

明朝在东北设奴尔干都司及卫所。西北设赤斤蒙古、罕东、安定、阿瑞、哈密等六卫。在西藏设乌斯藏、朵甘卫都指挥使司、陇答卫指挥使司及招讨司,在西南设立三宣六慰。

思想方面:

明朝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

明朝思想家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明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

而且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李贽也是明朝的一位超前的思想家,他以批判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反对理学的禁欲主义,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自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书·又与焦弱候》)。李贽对程朱理学及卫道士们的揭露真可谓一针见血。

可以说,明朝社会当时处于一个转型阶段,民间思想活跃,拜金主义思想盛行!对于外来事物,明朝老百姓并不排斥,据记载,明朝末期流入中国的外来书籍都多大7000余本。而且许多士大夫阶层都乐于研究西学,例如徐光启(加入天主教)等一批官员翻译了一大批西方科学著作,而且明朝官僚和澳门的葡萄牙人交往甚为紧密。甚至出现了中西混合枪炮队,明朝还聘请荷兰和葡萄牙工匠制造枪炮。可以说明朝当时已经与西方接轨,被拉入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提前开始了洋务运动。江南出现了一大批民间手工大工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早期雇佣关系,出现了早期工人阶级和资本家。有的资本家甚至拥有几百台织布机,几百名工人。和西方一样,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是从棉纺织业开始发展的。而且诞生了一批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李贽,王夫之。虽然他们受到封建势力的打压,但这也是正常的,毕竟在西方,也有许多思想者被教会或者封建势力屠杀,绞死!思想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更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难道就因为其间有人被打压,就去否定他们的价值吗?像这么说,当初李大钊的死就毫无价值了!

要知道1643年前的西方科技发展还很不明朗,牛顿和莱布尼兹尚未出生,波义耳和帕斯卡尚处孩提阶段,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笛卡尔隐居荷兰。而同时的明朝已经进入了西学东渐的高峰,学术环境开放,政府支持,士大夫阶层普遍接受、研究和翻译西学著作,共有七千多种西方图书进入中国

而且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接下来就是备受推崇的王阳明了:

他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牛逼之处在于,他在当官,封爵,学问,军功四个方面都到中国古代文人的顶点。

纵观中国古代,能有如此成就的人,我能想到的只有曾国藩。王阳明也是德川家康的偶像,德川家康把自己家庙最华丽的建筑命名为阳明门。今天日本年号平成就是来自阳明学权威-吉田茂首相,山本五十六的老师安冈正笃。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论,我觉得是王阳明给后人最大的启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

“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一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 方才知得真。”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这四句话(出自《传习录》)是对上面四个字的解释,多么的精髓啊!但是,有几个人做得到呢?王阳明最牛逼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悟得了这个道理,还亲自付出实践!

明朝的民生方面:

明朝清官海瑞

明人凌濛初作《拍案惊奇》的书前序中所说:“近世承平日久,民佚志淫。”物质的满足,必定催熟精神的丰收。这就是万历年间,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普遍富庶,一方面是文化消费之如饥似渴,经济动力推波助澜,上层建筑风生水起。

樊树志在《晚明史》中的论断:“万历朝堪称有明一代最为繁荣昌盛的一段时光。正是中国融入世界的时代,中国与全球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中国伴随‘西学东渐’而发生巨变的时代。”正是这些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给晚明文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标榜自我,张扬个性,突出多元,追求佚乐的特性。于是,在中国历史上,被褒之曰“繁荣昌盛”

晚明的百姓服饰趋于平等化,奢靡化,多元化,许多学者将这种平民力图通过服饰改变自己社会身份的举动称之为“世变”,可以说平民服的变革至明代后期,已形成了一股持续不断、日新月异、愈演愈烈的波山浪谷。究其源头,这种所谓“世变”,亦即百姓衣服的变化,是明代中期商品经济兴旺发达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才使明代中后期平民百姓的衣着质地一流,服饰求异出新有了可能。

明朝风俗画《上元采灯图》

出生于万历二十八年的文人丁耀亢在清康熙八年(69岁)写《古井臼歌》长诗,其中有这么一句: “神宗在位多丰岁,斗粟文钱物不贵。门少催科人昼眠,四十八载人如醉。” 是说神宗在位期间,百姓丰衣足食,物价低廉,罕有税吏上门催收钱粮赋税,百姓可以放心的睡懒觉,四十八年里的生活让人沉醉不愿醒。 一个清代的人用得着拍前朝皇帝的马屁?

2000年,美国《时代杂志》记者访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最希望活在人类历史的哪个时空,他的答案是:

“中国晚明的江南”。

广东人陈舜在《乱离见闻录》里描述天启年间的物价:一斗米卖二十钱,一斤肉只有六七文钱,物价“百般平易”,再穷的人也吃得起。即使是经济远落后于东南的北方地区,以清康熙年间的老遗民丁耀亢的感慨,万历年间的山东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健牛肥马充斥,一斗粟米只要十钱。想起那丰衣足食的往事,看看贫困的晚年,哪怕当时文字狱厉害,他还是忍不住“如何过之心不哀”。

《嘉定县志》的记录,当时即使是普通老百姓家办宴席,也极尽山珍海味,一顿大宴会的花费,通常是这个家庭数月的收入。不止是菜品精美,连器皿都要极尽高档,比如嘉兴地区,每个客人的餐具,都是十五六两重的金银制造。一个普通宴会的花费,更要五十两白银起。酒的消耗更是极大。淮安一府每年酿酒花费的粮食,就需要麦子一百万石,就这还远远不够需求,逢年过节都要从外地买酒。

密西根大学荣誉教授贺凯 (Charles O.Hucker)这样说,

尽管明代政府有种种弊病,但与同时代其他大社会的政府相比,它给中国平民所加的负担显然是轻的。……明代政府总的说应该算是同时代世界上最成功的庞大的政府。

放到现在能有几个国家能造呢?

二战期间的战列舰比之现代航母的技术水平差距甚远!它们之间不是一个技术等级的装备,要清楚这一点。

但,战列舰毕竟是大工业的产物,只有近现代重工业发达国家才能制造,以农业和轻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国家是建造不出来的,目前来说能在二战期间建造战列舰的国家现在仍能建造航母,而二战期间没有战列舰的我国以现有的工业能力建造它是很轻松的事情,这一点毋庸置疑!

那么,建造日本“长门级”或者“大和级”战列舰的技术难点在哪呢?

第一个就是:舰体用的钢板和球扁钢(肋骨),我们都知道建造战列舰所需的都是厚钢板,司令塔或者主炮的炮塔钢板最厚的敌方超过了300毫米,其它位置的厚度从12.5毫~200毫米之间有几十个规格,要生产出来这些不同规格的钢板就得需要强大的钢铁工业能力。

当年日本为了建造“大和级”战列舰,从德国进口了三座70吨酸性平炉和一台2万吨级别的锻造机,用途是酸性平炉冶炼出钢水之后铸成二三个大型钢锭,再由锻造机锻造出厚钢板,因为当时的轧板机轧制不出来300毫米厚度的厚钢板,只能采用锻造方式生产出来。

“长门号”各位置的钢板厚度,最厚处达305毫米,而“大和号”要比“长门号”还要厚一些。

而现代钢铁工业极大的进步,已经不在使用老式落后的平炉炼钢工艺了,而成使用120吨以上的氧气转炉生产工艺,这种工艺简单的说,就是将高炉里的铁水直接倾入到转炉当中,再使用“吹氧管”大量往炉内高压吹进氧气,使用“氧化炼钢法”把铁水中的有害物质氧化掉,达到式钢水纯净的目的。

转炉炼钢时间通常在40分钟左右,它一次性出钢多,连续作业能力强,设备利用率高、占地面积相对小…等优点,是目前大规模钢铁工业的首选!

转炉冶炼出来的钢水还需进行“喷粉吹氩”炉外精炼工艺,就是将:萤石、铜矿石、石灰颗粒…这些碱性造渣材料吹进钢水包内,进一步的与钢液混合,到达洗涤钢液目的,这样会使得钢液更加的纯净,“吹氩”就是使用惰性气体当中的氩气,它被吹进钢液当中之后不与钢液融合,而是可以将二氧化碳、细微的有害气体和有害渣带到钢液的渣面,也是起到纯净钢水的目的。

冶炼完成的钢液要进行连铸工艺,就是把钢液通过水冷结晶的方式,在半凝固的状态下形成大规格的钢坯,取消了过去的模铸锭再使用“初轧机”开坯出规格钢坯(板坯和型材坯)的工艺,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钢材的利用率。

如果说以现代钢铁工业的设备能力去生产“大和号”所需的所有规格钢材,估计一个星期就能完成,生产效率几十倍于70多年前。而且现代的舰船军用钢板的性能是二战那个年月2.5~3倍之多,也就是现在的100毫米厚钢板相当于二战期间300毫米厚的钢板,现在如果“复刻”大和号,用100毫米钢板就够用了。

有了建造战列舰的钢材,还需要有10吨的干船坞,“大和号”排水量7.5万吨左右,目前世界各大船厂在10万吨干坞有至少80个,理论上都能建造“大和级”,甚至有的30万吨级别船坞可以同时建造两艘。

“小鹰号”航母的轮机部门正在给“小鹰号”的锅炉点火。

舰体建好之后就要安装动力系统,当年“大和级”战列舰安装了12台锅炉和4台蒸汽轮机,最大航速27节,而“小鹰级”航母安装了8台锅炉和4台西屋公司的蒸汽轮机,最高速度30节,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也是8台锅炉和4台蒸汽轮机,最大航速28节。

“库兹涅佐夫号”所用的КВГ–4锅炉,现在航母用的锅炉与二战期间战列舰用的锅炉没啥两样,都是水管锅炉,只不过蒸汽轮机和控制设备要比以前先进一些罢了,但是现在大型舰船用锅炉目前只有三个国家可以制造。

从技术层面来说,制造460毫米舰炮是“大和级”战列舰最复杂的部分,因为主炮的炮管、炮闩、闭锁机构、俯仰设备、基座…都要要承受发射火药的巨大能量释放!如果材质低劣或者制造工艺差,不要说进行海战,就是平时训练的时候都有可能出事故。

而火炮组成部分当中炮管制造是最复杂也是技术要求最高的,因为炮弹要从炮管发射出去,它要承受巨大的膛压和发射药产生的高温和炮弹与膛线之间剧烈的摩擦力。

早年间制造战列舰这样大口径主炮都是分成几节,然后再进行精确对接,因为当时没有加工20多米长的深孔钻床和镗床,没有这俩设备就不能整根去加工出来一根炮管,只能是分成节,再加个完毕后进行对接。

但这种分节加工工艺严重的影响到了炮管是寿命,因为它在发射炮弹的时候整体受力不均,有时候应力可能会击中在一个点上,最后出问题也在那个地方,造成了炮管整体没使用多久就报废,还有就是前面所说的那时间钢铁工业水平不行,没有现在的电弧炉+电渣重溶炉,有是炮管自紧技术…等等新工艺,制造这么大一根炮管费时费力费钱,并且合格率还低。

现代火炮的制造工艺采用电弧炉+电渣重溶双联工艺生产,也就是先使用电弧炉冶炼电渣炉所需的“自耗电极”,再使用“多臂式电渣重溶炉”(上面图片)将“自耗电极”逐一熔化铸造出一个巨型钢锭(其原理和平时看见的电焊一样),400毫米以上的炮管所用的钢坯要超过一百吨,一般模铸工艺完成有很大的难度,并且钢坯铸造完成之后冷却不均内部还会出现裂纹、气泡、偏析…等缺陷,导致整个钢锭报废,所以用电渣重溶方式生产出来一个超大型钢锭非常有必要。

巨型钢锭铸造完成后需要使用万吨锻造机将它锻造成炮管初坯,这是一个使钢锭内部致密和拉长的过程。

初坯加工出来之后需进行表面清理→中心钻孔→精锻机锻造→再次表面和内壁清理→热处理→机械矫直→内外壁再次清理→竖炉热处理→炮管内壁自紧工艺→镗床加工膛线…等等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制造工艺,整个流程要非常紧密配合,否则一个环节出问题了整根炮管就报废了。

从目前来看,可以加工战列舰主炮的国家最多8个,都是工业化历史很长时间的国家,对这几个国家来说70年前能制造战列舰主炮,现在有了更高的工业能力,制造巨炮和制造战列舰没有任何的技术瓶颈。

总之,战列舰虽然早已经是淘汰品了,但能制造它的必须是工业能力强大的国家,不可能谁便一个国家都可以建造,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了工业文明,通过了一二三次工业革命进入到现代工业化时代,但是拥有较高工业化程度的国家不到20个,而就这么20个工业化国家当中也仅有几个国家可以制造战列舰,可见其需要的工业基础是非常雄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