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将重阳节的思乡念亲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节等,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其六大习俗更是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智慧与情感追求。
登高望远:览山川胜景,抒壮志豪情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在古代,人们认为九月九日是“阳数”相重的日子,阳气极盛,而高山被视为离天最近、阳气最足的地方,登上高山,不仅可以远离尘世的污浊之气,还能吸纳天地间的浩然正气,达到祛病消灾、祈福纳祥的目的。
从文化层面来看,登高这一行为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当人们一步步攀登至山顶,视野逐渐开阔,眼前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广袤无垠的大地,这种空间上的提升带来的是心境的升华,它让人们跳出日常的琐碎,以一种更宏观、更豁达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人生,在攀登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克服身体的疲惫和困难,这就如同在人生道路上面对种种挑战一样,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到达更高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重阳节登高依然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活动,每逢重阳佳节,各地的名山都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他们或结伴而行,或扶老携幼,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登,一路上,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享受着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美好时光,到达山顶后,极目远眺,城市的繁华、乡村的宁静尽收眼底,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畅快与满足,登高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的传承,更是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绝佳方式。
赏菊咏菊:品味秋菊之韵,感悟君子之风
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花卉之一,重阳节前后,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漫山遍野的菊花竞相绽放,红的似火,黄的如金,白的像雪,紫的若霞,将秋天的大地装点得五彩斑斓。
自古以来,菊花就被文人墨客赋予了高尚的品格,它在百花凋零的深秋独自盛开,不畏寒霜,傲然挺立,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君子的气节相契合,屈原在《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以菊花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质,陶渊明更是对菊花情有独钟,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表达了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的恬淡心境。
在重阳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赏菊活动,大型的菊展上,各种造型独特的菊花盆景和菊花造型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人们在花丛中穿梭,欣赏着菊花的美丽姿态,感受着它所散发出来的淡雅清香,文人雅士们还会举办咏菊诗会,他们以菊为主题,吟诗作赋,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抱负,这些诗词作品不仅丰富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让菊花的君子之风更加深入人心。
饮菊花酒:佳酿溢芬芳,祈福保健康
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长寿酒”,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饮品,它的制作历史悠久,一般是在菊花盛开的时候,采下新鲜的菊花花瓣,与糯米、酒曲等一起酿造,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便酿成了香气四溢的菊花酒。
菊花酒不仅口感醇厚,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而酒本身也有通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在重阳节饮用菊花酒,既能享受美酒的滋味,又能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古代,重阳节饮菊花酒还有着美好的寓意,人们相信饮用菊花酒可以使人延年益寿,驱邪避灾,在家庭聚会或朋友宴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举杯共饮菊花酒,相互祝福,祈求健康平安、幸福美满,这种温馨的场景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现代的酿酒技术不断进步,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酒类产品,但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依然在一些地方保留着,一些传统的酿酒作坊依然坚持按照古老的工艺制作菊花酒,让人们在品尝美酒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插茱萸:辟邪驱瘟神,守护家安宁
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在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也由来已久,古人认为茱萸具有辟邪驱瘟的作用,能够保护家人免受疾病和邪气的侵害。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采摘新鲜的茱萸,或将其插在门口、窗户上,或将其佩戴在身上,插在门口和窗户上的茱萸,就像一道道无形的屏障,阻挡着外界的不祥之气进入家中;而佩戴在身上的茱萸,则时刻守护着个人的健康和平安。
关于插茱萸的习俗,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说,据说在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桓景的年轻人,为了拯救乡亲们免受瘟神的侵害,向仙人费长房学习法术,费长房赠给他一包茱萸叶和一瓶菊花酒,并让他在九月九日这一天带领乡亲们登上高山,瘟神到来时,被茱萸的气味和菊花酒的香气所震慑,不敢靠近,从此,插茱萸、登高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虽然在现代科学看来,茱萸的辟邪作用更多地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但它作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依然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健康的关爱,在一些地方,重阳节时依然可以看到人们在门口插上鲜艳的茱萸,那一抹绿色不仅为节日增添了色彩,也传递着浓浓的传统气息。
吃重阳糕:糕香传情意,寓意步步高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等,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它的制作原料主要有糯米粉、粳米粉、红枣、豆沙、果仁等,经过蒸制或烤制而成,重阳糕的形状多样,有的做成圆形,寓意团圆;有的做成方形,象征稳重;还有的在糕面上点缀着各种鲜艳的果脯和花朵,造型十分精美。
重阳糕的名称和寓意都与“高”字相关。“糕”与“高”同音,在重阳节吃重阳糕,有着“步步登高”的美好寓意,寄托了人们对事业、学业等方面不断进步的期望,重阳糕也是人们表达亲情和友情的载体,在节日里,人们会制作或购买重阳糕,送给亲朋好友,送上节日的祝福。
在古代,重阳糕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宫廷中的重阳糕用料奢华,造型精美,往往是用各种珍贵的食材制作而成,是皇室贵族们节日里的美味佳肴;而民间的重阳糕则相对朴实一些,但同样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重阳糕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不仅有传统的口味,还出现了一些创新的品种,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无论是在传统的糕点店还是在超市里,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重阳糕,成为人们在重阳节品尝和馈赠的佳品。
尊老敬老:传承中华德,弘扬孝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老年节”,它成为了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在这一天,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表达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尊重。
社区会组织志愿者上门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和节日的祝福;学校会开展尊老爱老的主题活动,教育孩子们要尊敬长辈、关爱老人;一些企业也会组织员工为敬老院的老人送去温暖,陪他们聊天、表演节目。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阳节作为尊老节,为传承和弘扬这一美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也让年轻一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尊老敬老的重要性,从而将这一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重阳节的这六大习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这一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它们既有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追求,又有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有古老的文化传承,又有现代社会赋予的新的意义,在岁月的长河中,重阳节的习俗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汲取着其中的智慧和力量,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