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dnf皇女的赏赐,为何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cf排位号 susu 2023-11-08 00:00 189 次浏览 0个评论
CF笑脸号

dnf皇女的赏赐,为何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朱棣历史上有记载老婆就多达十五位,人超过一半的人数是朱棣称王后朝鲜进贡来的女人,在朝鲜第二次进贡女子时,明成祖向朝鲜提出令人启齿的要求,也道出朱棣正值壮年却再没有子嗣的秘密。

dnf皇女的赏赐,为何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朱棣一生有9位子女,四个儿子五个女儿,其中徐皇后贡献7个子女,其他两个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均能确定的一点是朱棣在32岁之后就是登基为王的前十年开始就没再有子嗣出现,让人不禁疑惑,是这一届的老婆不行还是这一届的皇帝“不行”?

朱棣的挚爱——徐皇后。

徐皇后是明朝开国第一大功臣徐达的长女,人称“女诸王”,朱棣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看中徐氏,亲自为儿子燕王说媒,结婚一年后,徐氏基本上以一年一个孩子的速度为朱棣生孩子,从怀孕生子再到怀孕生子称得上是无缝衔接,从16岁生到了24岁才停止,此时朱棣也才26岁,徐氏一共生育三男四女,可见,朱棣多爱他的原配,仿佛在告诉大家,他只愿和她生孩子。

徐皇后跟她的婆婆朱元璋的马皇后一样,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后之一。她为人简朴,在她的带领下,后宫之中走的也是“极简风”;她编成女书《内训》,发给后宫妃子人手一册;她教导子女要孝顺;她常和后宫嫔妃说要和睦相处。

她对丈夫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真心实意的劝谏。朱棣常常忙到晚餐忘记吃,徐皇后也学着朱棣不吃晚饭,用自身的苦劝朱棣要保重身体;朱棣在“靖难之役”时,率兵在前方打仗,徐皇后则鼓励将士的妻子们一起保卫后方,她还常常劝谏朱棣使兵民休养生息,施以仁政,重用人才,不能只重用燕王府的人,朱棣每每听到来自他心爱的皇后劝告,他总是会心一笑。

永乐五年,朱棣的挚爱徐皇后病逝,朱棣悲痛万分,从此永乐年间,除了徐皇后,再无第二任皇后,看到出来朱棣对徐皇后用情至深,笔者认为这是朱棣当了22年的皇帝,没有一儿半女的原因之一。

朱棣说:第一批贡女质量不太行。

朱棣称帝后,朝鲜给朱棣进贡了第一批女子,有后来的权贤妃、任顺妃、崔惠妃、李昭仪、吕婕妤,这其中权贤妃是继徐皇后之后朱棣最爱的女人,《明史·后妃传》很少有记载后妃的样貌,却对权贤妃记载:“(权妃)资质秾粹,善吹玉箫。”

尽管是这样,朱棣对她们还是“不满意”,他对朝鲜国王说第一批进贡的处女“都不甚好”,要求朝鲜国王再进贡两名贡女,郑允厚之女被选中入宫,见到郑氏的太监黄俨就说:“郑氏长相一般,希望能再找到样貌出众的女子进贡。”

但朝鲜实在找不到适合的人代替,不得已,郑氏最后还是入宫了,很显然,太监黄俨对朱棣的“口味”还是了如指掌的,郑氏入宫并没有得到朱棣的宠爱。

永乐十五年,朱棣直接指派黄俨到朝鲜挑选贡女,于是样貌出众的韩氏和黄氏就被黄俨一眼相中,黄氏虽然长得不错,但是作风不好,入宫前就和姐夫金德章有私情,还怀上对方的孩子,在赴京途中小产。起初朱棣并不知情,也贪恋黄氏的美色,对黄氏家人大赏特赏,后来朱棣发现黄氏不是处女,龙颜大怒,在同期进宫韩氏的求情下,朝鲜才能免责,黄氏免不了的是批颊之罚。

很显然,朱棣对朝鲜的贡女“甚是不满意”,这是笔者认为朱棣当了22年皇帝,没有一儿半女的原因之二。

除了朝鲜的女人,皇宫里就没有朱棣看得上的女人?

朱棣的女人都快把后宫给掀翻了,朱棣才后知后觉。

永乐八年,权贤妃在陪朱棣北征的路上不明原因地死亡,但朱棣并没有发现有任何一样,便埋葬了权贤妃,过后不久,有人举报是吕婕妤将砒霜研磨成粉末状,倒在茶里给权贤妃喝了下去,毒害爱妃,听到这样的举报,朱棣并没有去查明真相,不分青红皂白,用烙铁将吕婕妤折磨了一个多月 ,最后吕婕妤屈打成招,而后,朱棣才将她杀死,同期还连累了很多族人,贡女,宫人,宦官,大批的贡女都被连累致死。

任顺妃,受牵连自缢而死。

崔惠妃,因病滞留南京免于一死。

韩丽妃,被幽禁。

李昭仪,不曾出卖过任何一个人,从容赴死。

黄妃,正是与姐夫有染的那位,同样被牵连,与李昭仪一样被鞠处斩。

朱棣的后妃中有两位分别贾吕和鱼氏,她们得不到朱棣的宠爱,于是她们“抱团取暖”,取着取着,两个人过起“夫妻生活”,两人睡在一张床上,同时她们还和一名太监过分亲密,三人在皇宫里“对食”,对食在明朝的皇宫中被明令禁止,但是这些事情是屡禁不止,被朱棣发现之后,这两位妃子选择双双自缢,抓来妃子的侍女问了才知道,两位妃子对食被发现,等待她们的将是死亡,不如让她们自行了结,侍女同时还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当年下毒害死权贤妃不是吕婕妤,正是贾吕,本来贾吕“对食”对象相中吕婕妤,但是吕婕妤不肯,于是就在下毒这事陷害吕婕妤。

一个小小后妃贾吕竟然导致吕婕妤和多位妃子死亡的始作俑者,朱棣并不放过她,将贾吕氏及鱼氏的宫中宫女和太监全部处于凌迟之行,朱棣去到现场之时,还有太监反抗大喊到:“皇帝自己没有男人本事,导致嫔妃和太监私通,我们有什么罪?”

他三番几次要求朝鲜进贡女,难不成是进来看的吗?进贡来的女子要求必须是处女,黄氏不是处女都被他发现了,还说朱棣没有男人本事?真是瞎扯淡。

糟糕透顶的后宫,也是朱棣不愿意与后宫生子的原因之三。

终极原因:与事业有关。

朱棣除了是这个后宫中女人的丈夫,同时别忘记了他是一国之君,说实话,称帝后的朱棣很忙,打江山容易守住江山很难,朱棣称帝,很多人颇有微词,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正统,朱棣做了很多努力,不仅要建立起子民心中良好的形象,还要加快步伐稳定江山,边疆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来犯,朱棣常常要领兵冲锋陷阵。

朱棣和雍正帝一样都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一门心思全扎在工作上,对于后宫的莺莺燕燕自然就少了关心。

这是朱棣当了22年后,没有一儿半女的最重要原因,没有之一。

谁能讲讲唐玄宗李隆基的发家史吗?

李隆基的上位史,可以说是李家内斗的血泪史。

如果简单来说的话,就是大臣们先发动政变,拥立他三大爷登基。然后三大娘把持朝政,和他堂妹一起,毒死了他三大爷,想要做下一代女皇。最后李隆基联合他姑姑,干掉他三大娘,拥立他爹做皇帝。他爹很有自知之明,当了两年之后,直接禅位给他。李隆基得到皇位后,又干掉了他的姑姑,彻底掌握了所有大权。

要想说清楚李隆基的这段发家史,我们还得从头说起了。

1.李家的家事有点乱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治去世后,身为太子的李显顺位登基,史称唐中宗。

但是,李显登基之后,其实就只是个傀儡皇帝而言。

因为大权都在他妈武则天手里。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因为有头疼病的问题,只能让皇后武则天和自己共同打理朝政,史称‘二圣临朝’。武则天原本和李治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治。最先被立为太子的是老大李弘,但可惜李弘英年早逝。然后老二李贤被封为太子,结果李贤做了太子之后,和武则天关系不好,被武则天以谋反为名给废了。

于是,顺位轮到了老三李显。

李显做太子的时候,因为之前老二的前车之鉴,不敢和老妈对着来。但是等到老爹李治去世,自己真正做了皇帝以后,李显就想和老妈掰掰腕子了。李显当时打算重用外戚,扶持自己的皇后韦氏一党,和老妈争权。结果刚刚露出这个势头之后,就被武则天强力镇压,直接废了他的帝位。

从登基到被废,一共只过了55天。

老三李显被废后,武则天将老四李旦扶上皇位,史称唐睿宗。李旦登基之后,彻底成了老妈手里的牵线木偶。不光不能插手朝政,甚至连宫内都不能自由走动,日子可谓是过得憋屈至极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隆基降生了。

2.从皇子到皇孙

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生母是德妃窦氏。在李隆基之前,李旦还有两个儿子,老大是李旦和皇后刘氏所生的李成器,老二是李旦和一个宫女所生的李成义。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李旦已经登基做了皇帝。虽然只是个傀儡皇帝,但该有的礼制还是得有的。所以,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被封为了太子。而李隆基,则是在出生两年之后,就被封为楚王。

但此时的唐朝,正处在一片血雨腥风当中。

已经当上太后的武则天,仍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想要再进一步,成为一代女帝。但想要成为古来未有的女皇帝,谈何容易?反对者自然不计其数。不光朝廷中枢这边,很多大臣反对,地方上的很多李姓藩王,以及一些对李家忠心耿耿的大臣,同样开始反对武则天。

面对这些反对,武则天则完全没有任何妥协,直接以最为强力的手段镇压。对外派出大军,镇压各地的反对者;对内则任用酷吏,清理那些反对自己的大臣。

此时尚且年幼的李隆基,或许还不明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很快,更加艰难的未来,正式到来了。

公元690年,在李隆基六岁那年,他爹李旦将皇位让给了他奶奶。武则天正式登基,成为一代女帝。

这一下,连傀儡皇帝都没得做了。

李旦退位之后,仍然被立为太子。这倒也不奇怪,毕竟武则天一共就四个儿子。老大、老二这会儿都死了,老三之前还是被废掉的皇帝。这样算起来,除了老四之外,武则天好像也没别的选择了。

失去了皇位之后的李旦,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他的皇位虽然已经被老妈给抢走了,但好歹还有一个太子位在手里。当时武则天重用武家人,很多武家人认为,武则天或许可以不将皇位传给儿子,重新传回李家,而是直接传给武家。

于是,武家人开始联合朝中酷吏,肆意攻击李旦。

对此,李旦根本不敢反击。

怎么反击?

只要他敢反击,就不光光是在反对武家,更是在反对武则天。以武则天的性子,到时候说不定会直接干掉他。

老爹李旦的遭遇,直接导致李隆基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虽然只是个孩子,但李隆基依然被严加看管,根本不允许外出。到了李隆基七岁的时候,按照宗室惯例,需要开始读书。武则天对于自己孙子们的学习,还是很支持的,让几位大儒入宫教导几位皇孙。但与此同时,却严令李隆基不得外出,不得离开宫中。

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李隆基再没能离开东宫一步,去见见到外面的世界。

3.少年渐渐老成

随着李隆基年龄越来越大,他终于开始渐渐明白,自己这个所谓的皇孙,到底处在一个何等尴尬的地位了。

可惜,对于这样的境况,李隆基根本无力改变。别说是他了,就算是他爹,都只能傻傻做一个任由武家攻击的活靶子,更何况是他呢?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就此放过李隆基,在李隆基九岁那年,又一场噩梦向他袭来。

当时武则天手底下,有个叫韦团儿的婢女,非常受武则天的宠爱。这个韦团儿也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看到李旦在武则天登基之后,依然稳坐太子之位,觉得或许李旦将来还有机会重登帝位,于是就去对李旦投怀送抱。

对于这个主动送上门的韦团儿,李旦自然是打死都不敢收下的。鬼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什么陷阱?但是,李旦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拒绝,却很快就引来一场大灾。

韦团儿被拒绝之后,恼羞成怒,很快就跑到武则天身边,诬陷李旦的两个妃子,说她们以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这两个妃子,一个是先前李旦在位时,做过皇后的刘氏,另一个就是李隆基的生母窦氏。

这样的两个女子,照理来说,就算她们真的做了什么,似乎也应该交由相关部门,走正规程序去审问一下,然后才能下定论。但是到了武则天这儿,一切都不同了。当时正好赶上过年,李旦这两个妃子入宫去给武则天请安,进宫之后,直接就被秘密处死了。

没有原因,直接被处死。

在宫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也许是她们顶撞了武则天,被武则天一怒之下赐死了。也许是韦团儿下了黑手,秘密弄死了二人。因为在这件事之后,韦团儿也被给处死了。

但不管怎么说,两位太子的妃子,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偏偏在知道自己的女人失踪时候,李旦这个太子,还不敢表现出任何不满,第二天就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年少的李隆基,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为什么我从小到大,都不能离开东宫?为什么我娘进宫之后,会直接失踪,连尸体都下落不明?

在经历过这些残酷的事情之后,年少的李隆基,心思开始渐渐老成,同时也得到了自己的答案。

因为权力。

4.神龙政变的见证者

在李隆基十四岁那年,唐朝又发生了一件事。正是因为这件事的发生,导致李隆基终于被准许离开东宫,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公元698年,李隆基那个已经被废黜帝位、流放在外十四年之久的三大爷李显,回来了。

是被武则天下令接回来的。

武则天在位后期,曾为‘传位给武家还是李家’这个问题而烦恼。就在武则天难以决断的时候,当时朝堂上的中枢重臣狄仁杰说了一番话,让武则天终于下了决定。

“太庙祭祀当中,我只听说过儿子祭祀母亲,没听说过侄子祭祀姑姑。”

这句话,成了压垮武则天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是传位给李家吧!至少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不过,就算决定传位给李家,武则天也不打算传位给老四李旦。因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在老大老二都死了的情况下,应该由老三顺位继承才对。于是武则天下令,将流放在外的李显找了回来,将他重新立为太子。至于原本作为太子的老四李旦,则被改封为相王。

李旦失去了太子之位,但这对于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终于可以不用继续成为武家和各方酷吏,群起攻之的对象了。

在将李旦改封为相王之后,武则天就放松了对李旦的监视。不但开始允许他在朝中做官,而且还允许他掌握一定的实权。如此一来,李隆基自然也就被允许走出宫,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公元701年,19岁的李隆基,被授予亲卫府右卫郎将之职,后来又改封为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家的马厩。

这两个官职虽然不大,但对于李隆基而言,已经是很大的机会了。出仕之后,李隆基开始有意识的结交各路权贵,有意识的为自己将来铺路。

就在李隆基养马期间,唐朝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联合几位大臣,发动了政变,诛杀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还政给李显。已经老迈的武则天,再也没有继续争斗的精力,只能将权力彻底还给李显。同一年,武则天病逝。

当时仅弱冠之年的李隆基,亲眼见证了这场政变。

李显二次登基之后,虽然掌握了实权,但却没有掀起太大的朝堂动荡。因为当时武家的势力还很强,那些辅佐他上位的功臣们也很强。反倒是他这个皇帝,手中权力有限。对此,李显只能重新培植外戚一党,希望外戚党能够帮助自己掌权。

但李显打死都想不到,自己的皇后韦氏,这个曾经和自己共患难的女子,此时心态已经截然不同了。

韦氏想像武则天一样,做第二个女皇帝。

所以,韦氏开始大力培植外戚一党,发展自己的势力。先是联合武家,打压功臣党,将那些神龙政变的功臣,纷纷放逐。然后再打压太子李重俊,逼李重俊造反,借李重俊之手干掉武家,自己再干掉李重俊,彻底独揽大权。

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之后,韦后已经权倾朝野,俨然成了第二个武则天。

5.老爹不行自己来

亲眼目睹这一系列变化的李隆基,也想做出一些改变,但却有心无力。

没办法,他实在太过年轻,资历太浅,根本没有自己可以依仗的势力。至于他爹李旦,能力也极为有限,根本无法在朝堂上争取到什么。

既然这样,那就只能靠自己了。

公元708年,李显在位期间,李隆基终于脱离了养马的岗位,被改封为璐州别驾,外放做官。

虽然是外放做官,但这时的李隆基,终于第一次掌有实权,可以独自做事了。这一年,24岁的李隆基,离开了京城,自此海阔天空。离京之后,李隆基继续结交各路英雄好汉,锻炼自己的能力。

两年之后,李隆基再次回到京城。

回到京城之后,李隆基开始有意识地结交万骑当中的一些要员。万骑是皇帝的亲军,于唐太宗时期创建,到了李显时代,已经成了京城内重要的防卫力量。

李隆基秘密结交万骑,培植自己的势力,个中深意,不言而喻。

此时的朝堂之上,情况已经恶劣到了极致。韦后已经彻底把持了大权,甚至比当年武则天做皇后的时候,还要厉害。

已经大权在握的韦后,甚至连等李显自然死亡都懒得等。这一年六月,韦后直接以一杯毒酒,毒杀了李显,然后立李显的儿子李重茂为帝,打算再次重演当年武则天做过的事情。

面对朝政的风云变幻,身在局外的李隆基,终于还是下定决定,决定冒险一搏。

6.唐隆政变

李隆基决定发动政变,推翻韦后的时候,曾有下属劝他,让他先和他爹李旦打个招呼。对此,李隆基思考之后,最终选择了拒绝。

他太了解自己老爹的性格了。

当初李旦做皇帝和太子的时候,都只敢做个傀儡,不敢奋起争权。如今只是相王,李旦想必更不敢参与此事。如果告诉了老爹,非但不会得到什么帮助,反倒会坏事。

但是,属下的提醒,也让李隆基意识到一个问题:单凭自己这点力量,想要成功发动政变,推翻韦后,实在太过困难。或许,自己应该找一个合适的盟友。

在经过仔细的挑选之后,李隆基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小女儿。武则天还在的时候,太平公主就颇受重视,在朝中拥有一定的势力。神龙政变的时候,太平公主则是站在了张柬之等神龙政变功臣那一头,政变有功,后来被李显封为‘镇国太平公主’。

此时的太平公主,在京中依然拥有很大的势力。最关键的是,太平公主也是李家人,而且权力欲望很强,不可能想看到韦氏独掌朝政,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于是,李隆基去找到了自己的姑姑,和自己姑姑摊牌了。然后,不出所料,姑侄二人,一拍即合,当即打算联手对付韦后。

此时的韦后,在毒杀李显,扶持太子李重茂上位之后,已经开始积极为自己篡位行动了。韦后先是将韦氏一族的人,安插到京城的各个要害部门,把持大权。同时还从外地调来了五万府兵,保证京城的安全。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之后,京城貌似已经全部在韦后的控制之下了。

但事实果然如此吗?

李隆基在小心观察过之后,发现情况似乎也并非如此。

韦后虽然势大,但其实有些外强中干。一来,当年武则天的先例,近在眼前,很多大臣依然支持李家,不希望再看到第二个武则天出现。二来韦后虽然在京城积极安插人手,但这些韦家人在各自的部门,往往根基不深,没什么群众基础。

只要小心谨慎,还是有机会的!

李隆基终于得出了自己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判断。

接下来,李隆基找来了自己交好的禁苑总监钟绍京,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一起筹划政变之事。在这个过程中,钟绍京还曾一度反悔,表示想要退出。但最后在其妻子的劝说之下,终于还是决定参与这场政变。

最终,李隆基将政变之日,定在了六月二十日。

六月二十日,当夜,政变开始。

首先,葛福顺负责突袭羽林军,并且很快诛杀了羽林军中的韦家人,直接策反了整个羽林军。在这个过程当中,韦家人在羽林军中根基不深的弊病,就凸显了出来。在几个管事的韦家人被杀后,整个羽林军直接被轻松策反,开始跟着葛福顺一起进攻皇城。

于此同时,李仙凫带着一部分人马,进攻白兽门。李隆基自己,则是亲自带兵,进入内宫。在太平公主的帮助下,内宫守军见到李隆基后,直接倒戈投降。

就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李隆基便成功占领了整个皇城。在李隆基进入皇城之后,韦后发现不妙,逃往飞骑营寻求庇护,却不料飞骑营也早已被李隆基策反。最终,在韦后逃入飞骑营之后,飞骑营的人直接将其斩首,送给了李隆基。

等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京城已经彻底城头变幻大王旗,全部由李隆基控制了。

7.杀姑姑稳政权

控制了京城之后,李隆基开始大肆清理韦氏一族的人。于此同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起,逼迫在位的李重茂,禅位给自己老爹李旦。

因为李重茂的年号是唐隆,所以后世将这场政变,称之为唐隆政变。

李旦即位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应该由李旦的嫡长子,也就是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做太子。但是李成器也不傻,此时的京城,都在自己那个三弟的手中掌控,之前政变更是直接由他来主导。自己要是敢当这个太子,估计也没人支持自己啊!于是李成器坚决推辞不受,坚决表示,非得李隆基当这个太子不可。

在李成器的‘强烈’要求下,李隆基终于成了太子。

朝堂大权,终于重回李家之手,一切,似乎都重新回到了正轨。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李旦登基后,太平公主自恃有拥立之功,开始在朝堂上大肆安插自己的人手。随着权力的膨胀,太平公主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目前的地位。

于是,此时朝堂上的两大山头,李隆基派和太平公主派,终于开始起了冲突。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势,太平公主觉得,应该换一个性情更软弱的太子,这样才方便自己操控。

接下来,便是姑侄二人的斗法了。

太平公主为了自己的权势,想要除掉李隆基,换一个软弱的太子上位。而李隆基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则必须要坚决反击。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在朝堂上斗了快两年之后,矛盾越来越大。

就在这个时候,身为皇帝的李旦出手了。

凭心而论,李旦并不是个有作为的皇帝,甚至可以说,非常平庸。但是,平庸并不意味着傻。如果李旦真的一点心眼都没有,估计他也不可能在武则天时代,安然当了好几年的皇帝,又当了好几年的储君。

面对儿子和妹妹的争斗,李旦实在看不下去了。然而李旦又不是那种强力皇帝,能够独自将两人全部镇压。所以,李旦最后想了个很有趣的法子。

直接禅位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都直接当了皇帝,太平公主你总该死心了吧?难不成,你还能直接造反吗?

于是,公元712年,李旦禅位给李隆基,李隆基由此登基为帝。

但后来的事情发展证明,李旦还是把这事想简单了。

李隆基登基之后,太平公主依然不肯罢休,依然在朝中处处发力,阴谋发动政变。李隆基自己当初就是通过政变得到的江山,自然不会对此陌生。在太平公主打算发动政变之前,李隆基抢先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一党,逼得太平公主逃到李旦那边,请求李旦赦免自己的罪过。但结果,哪怕李旦亲自出面,请求李隆基赦免太平公主,李隆基依然坚持将其赐死。

就这样,在清理掉了太平公主之后,李隆基终于彻底掌握了朝政大权。在此之后,已经退居二线做了太上皇的李旦,也交出了所有权力,颐养天年。

公元713年,李隆基将年号改为开元。开元之治,由此开始。

纵观李隆基的发家史,我们不难看出,李隆基的上位过程,其实就是李家自己的内斗史。从武则天一直到李隆基,整整数十年的时间里,唐朝高层一直在不断的内斗,频繁发动政变。李隆基能够成功政变,一方面是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另一方面也是凭着自己的皇族身份。

但李隆基的成功,却可以称得上是老李家这一家子的失败了。

有哪些说到心坎的句子心情说说?

20岁前的人生是父母给的,20岁后的人生是自己给的。别把自己的窘境迁怒于别人,我们唯一可以抱怨的,是不够努力的自己。当理由找得越来越无懈可击,成功就离你越来越远了。失败没有借口,担当才是成功的前提。

不属于我的雨伞,我宁愿淋雨走路;不属于我的心,我不会挽留,不属于我的东西,我不会要,不是真心给我的东西,我不稀罕。

不在妄加羡慕别人的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也有自己精彩的部分。千回百转,幸福原来一直在自己手里,活着,物质基础与精神食粮都很重要。凡尘俗世,凡夫俗子,实现梦想,不在一朝一夕,努力了,就算失败,也无怨无悔。其实,享受追梦的过程,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

总是感慨时间的无情,却没有发现自己的无义;总是抱怨时间的不公,却没有发现自己的懦弱;总是无视时间的存在却也没有发现自己的位置。

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孤单时,仍要守护你心中思念那时候,未来遥远而沒有形状,梦想还不知道该叫什么名字。我常常一个人,走很长的路,在起风的时候觉得自己像一片落叶。

抱最大希望,尽最大努力,做最坏打算,持最好心态。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成事实的。太阳总是新的,每天都是美好的日子。

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不要轻易许下承诺。做不到的承诺,比没许下更可恶。学会笑对生活,让生活照亮自己的人生。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事,却没有几件可以如意,但是活着就是为了经历,经历那些不顺心的、不开心的,这样到了真正快乐的时候就会学会珍惜,珍惜着一切,珍惜现在拥有的,珍惜所有值得的。

人生本来就没有相欠,别人对你付出,是因为别人喜欢,你对别人付出,是因为自己甘愿。情出自愿,事过无悔。

不要抱怨生命中的每一天,美好的日子带给你快乐,倒霉的日子带给你经验,最糟糕的日子带给你教训。

你若将过去抱的太紧,怎么能腾出手来拥抱现在?不敲几下,你不可能知道一个人或一个西瓜的好坏。诚信总会给你带来成功,但可能是下一站。

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拥有一颗坦然平静的心都是必要的,走过绝望,人也就战胜了自己,即使不能走向成功,起码可以让自己的人生走向成熟!

一路走来,我不优秀,但我善良不虚伪。我有话直来直去,做事坦坦荡荡。很多事我都能看明白。只是不想说而已,有时糊涂一些更快乐。

我认真做人努力工作,为的就是有一天当站在我爱的人身边,不管他富甲一方还是一无所有,我都可以张开手坦然拥抱他。他富有我不用觉得自己高攀,他贫穷我们也不至于落魄。这就是女人去努力的意义!没有公主命那就必须有一颗女皇的心。

机遇总是有的,如果把握不住,不要怨天忧人,原因只是自己不够优秀;不要把时间当垃圾处理,唯有珍惜光阴,才能提升生命的质量。

再美好的回忆也只是昨天。一段缘尽了,再多的挽留也只是强求。人活一世,珍惜自己拥有的,在人生中,许多的成败与得失,并不是我们都能预料到的,很多的事情也并不是我们都能够承担得起的,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后的坦然,其实得到的也是一种快乐!

人生就如那一树梅花,需要一路修修剪剪,开开落落,才更加尽善尽美。在清朗的月光下,不必山重水复的去追寻什么,那朵梅花,已离了枝头,幽淡的暗香弥漫了整个天空。

信任就像一张纸,皱了,即使抚平,也恢复不了原样了!不要去欺骗别人,因为你能骗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我是胖胖,感恩生活,分享快乐!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用心结交每一位朋友,谢谢阅读,认同请转发和点赞。

后宫的妃子都怎么处置?

喜欢看宫廷戏的亲们都知,后宫争斗一点也不亚于前朝。皇帝的嫔妃们,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却也过得战战兢兢,如履溥冰。那皇帝驾崩后,她们的归宿也不尽相同。

1,奉养于皇家养老院。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专门为先皇的嫔妃们修建的养老院。像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英华殿、慈宁花园这些行宫,都是。但是并不是所有皇帝的女人都可以在这里养老,只有嫔位以上才有资格。

2,跟随儿子。有子嗣的,那生活还是相当不错的,不但可出宫跟随自己的儿子,还有王太妃称号,享朝廷俸禄。不过电视剧《甄嬛传》中果郡王的母亲是舒太妃,她却是个例外。她本想在康熙死后殉情,结果被救了下来,于是请求出家修行,但不能离开安栖观。

3,发配出家。那些位份低,又没有子嗣的嫔妃们,则会被发配出家当尼姑。唐太宗去世后,虽然美貌动人,与新皇帝李治友谊深的才人武则天,也不得不去当尼姑。

4,守陵。在《汉书·安帝纪》中就有注明“谓宫人无子,守陵园者”这就是说,没有儿子的妃嫔只能去给皇帝守陵直至老死,她们还有一个雅称:诸园贵人。唉,名字是好听,但想想,那些妃嫔其实多数还是如花似玉的年龄,但却只能守在陵前,直至死去,也是十分可怜的。

当然,比起上面那同种归宿,最惨的还是殉葬。殉葬自秦朝就有,凡是没有子者,都必须陪葬。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后宫的女人,都想尽办法想要生下个龙子了。一来可母凭子贵,再来,不必担心哪天皇帝体力不支西去时,自己还得陪葬。

要说殉葬人数最多的,可能是明太祖朱元璋了。他死后,陪葬人数达到了46人之多。本来殉葬在汉朝以后,被已被废止,但朱元璋他却重新恢复了殉葬制度。朱元璋死后,朱允炆按照朱元璋生前的遗嘱,下令将没生育过的嫔妃一起陪葬。一时间让那些没啥心理准备的嫔妃吓得哭天喊地,场面是十分的惨烈。

不过这惨无人道的制度被明英宗在临终前给废除了。

东归为什么又受到那么多阻拦?

土尔扈特部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因内部矛盾向西逐水草,迁移到伏尔加河流域定居,1771年在首领渥巴锡带领下回归大清国。

土尔扈特部原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这四部包括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

1628年以前,土尔扈特部和其他三个卫特拉部落,主要游牧于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几个部落发生了内战,为了争夺草场出现了矛盾。外加俄国的殖民扩张,最终爆发了1625年的卫拉特诸部大动乱。

在明崇祯二年(1629),由于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和准噶尔部的首领图尔浑台吉交恶,和鄂尔勒克率部迁徙到了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南北两岸草原。

之后土尔扈特不看忍受俄国欺凌,最终选择回到大清国怀抱。关于东归原因,首先当然是俄国对该部压榨似的利用,俄国官方势力干扰土尔扈特政权中心的运作,这是首领渥巴锡不能容仍的。

俄国还纵容其他族群掠夺土尔扈特部的族人和牲畜,霸占他们的牧场。并且俄国把土尔扈特作为俄罗斯帝国的藩属,不顾人民死活,大量征调土尔扈特军队参与俄国的对外战争。

在苏联科学院编的《苏联史纲》里统计,只是在1762-1769年,俄国就先后征兵了32次,人数超过125万人。

他们挑选土尔扈特人去打头阵,损失了数以万计的民众,归来的人不过是之前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

经济恶化是土尔扈特东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628年左右,土尔扈特蒙古在和鄂尔勒克带领下,穿越哈萨克大草原,来到伏尔加河下游的里海大草原游牧。

经过和鄂尔勒克、阿玉奇等四代苦心经营,逐步繁盛,无奈阿玉奇死后,汗国实力开始衰退。到渥巴锡时期,许多土尔扈特人失去了牧场,没有充足的饲料养活牲畜。

土尔扈特部西迁后,一直保持着和其他卫拉特蒙古的联系,从来也没间断过。1640年,首领和鄂尔勒克还出席了喀尔喀、卫拉特蒙古的封建领主大会,共同制定了《蒙古卫拉特法典》。

此外,对藏传佛教信仰是土尔扈特回归的精神力量。土尔扈特人崇信藏传佛教格鲁派,他们熬茶敬佛,平时的生活时刻离不开喇嘛教,即便移居到伏尔加河流域,还不时派人亲自到西藏熬茶布施。

乾隆在《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有言:

而俄罗斯又属别教,非黄教,故与合族台吉密谋携全部投中国兴黄教之地以息肩焉!

然而俄国人却强迫、利诱土尔扈特部改信东正教,强制实行洗礼,许多蒙古民众不堪重负皈依东正教。为了和俄国人对抗,土尔扈特部的历代汗王广修寺庙,邀请卫拉特其他各部和西藏高僧到土尔扈特来弘扬佛法。

加强和西藏达赖喇嘛之间联系的方式,使土尔扈特部最终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率领下发动斗争,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蒙受巨大损失,冲破沙俄重重阻扰,最终回归。

土尔扈特部较大的头目,分别率领自己的民众,在渥巴锡的领导下,纷纷离开伏尔加河游牧地,前往伊犁地区,人数大概在十万左右。

这么庞大的队伍千里迢迢来到大清国,过程十分艰难。锡伯总管伊昌阿报道说:

其投来者内,皆为老弱孤独,妇女幼儿甚众,摇晃行走而来。……到达我等头人驻地后,频频叩首痛哭求乞。

土尔扈特部跨越千里草原,渡过了乌拉尔河,进入冰雪覆盖的哈萨克地区。沙俄派遣哥萨克骑兵进行追击,9000名土尔扈特勇士担任后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与追兵殊死搏斗,全部壮烈牺牲。

渥巴锡率领大队人马继续向东,路上困难重重,既要战胜严寒,也要防止疫病,更重要的是缺乏粮食,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他们坚持下来,在历时8个月之后终于回归祖国。

这支东归队伍,不仅有土尔扈特部人,还有和硕特、辉特人众。然而在安置这部分人时,乾隆对他们却一直保持戒心:

若安插伊犁之哈沁、沙喇伯勒等地,则与西界较近,易于伊等逃窜。

此后,乾隆几番召见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对其嘉奖,恩赐封爵。还多次在万树园举行盛大的灯火宴会,乾隆的重赏、安抚政策,这对土尔扈特部和其他民族都是一种宽慰,容易增强他们对清政府的向心力。

一些参与叛乱而后又归降清朝的蒙古首领见到乾隆后,也不禁感叹:

蒙皇恩殊深,均出乎意料。无法报答于万一,殊为感激。

土尔扈特的回归不仅展现了渥巴锡等领袖的英勇,和民众的向心力,更是展现了乾隆的手腕和魄力,毕竟当时诸将领担心俄国日后索要,引起战争,不敢收留,是乾隆帝果断拍板,才有了中国历史上这动人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