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微子基金,如何看待杨振宁竭力阻止中国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

cf排位号 susu 2023-09-19 05:00 104 次浏览 0个评论
CF笑脸号

微子基金,如何看待杨振宁竭力阻止中国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

站在专业外行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其实就是钱往哪花的问题,支持杨老的观点认为,这个项目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没有现实意义,这笔钱就不该花。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带这种投入,老铁的立场却认为,这是一个具备重大前瞻性战略意义的项目,坚定的支持应该舍得这笔投入。

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没有自己的前瞻性战略目标,就得永远在别人的屁股后边爬,落后就得挨打,吃别人的残羹剩饭,由于大清王朝黄土文明的故步自封,造成我们在工业科技文化领域发展的严重落后,至今天让我们所承受的代价,仍然是个无法统计的天文数字,各种行业标准,各种专利的使用费,用我们的血汗轻易的被西方剥削,这个代价之大,教训之深刻,能不能不吸取!

如果再以没有现实意义,或者美国已经放弃为理由,让我们也放弃,无疑是还想吃别人的残羹剩饭,选择继续被别人剥削压榨。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美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60多年前就开始的,投入了更庞大国力资源的太空探索,也必须承认对当时的美国也没有现实意义,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美国从中获得的成果,为美国赢得了多少庞大的战略利益?仅以一个因特网的收益,可能就远远超过了美国的总投入,硅谷的科技产业为美国经济成长做出的巨大贡献,也大多建立在那个之基础上,这种成功的经验我们也不能不借鉴。

但美国放弃的也并不代表我们就必须放弃,中华民族的才智并不逊于昂格鲁.萨克逊,当年氢弹项目被美国苏联都放弃了,但我们没放弃,结果我们成功了,氢弹成了我们捍卫国家民族存亡安全的王牌杀手锏;弹道导弹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项目也被美苏都放弃了,我们还是没放弃,结果又是我们成功了,又成了我们捍卫国家领土安全,以5000km的完全遮断作战能力,远远的扩大了我们国土安全者防御纵深,实现了我们反介入区域拒止的伟大战略目标。

华为公司以一个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当初在投入庞大资金开发5g技术项目的时候,对这个公司的发展可以肯定也没有现实意义。现在却被美国当成了国家战略安全的威胁,使用国家力量、同盟体系力量,对华为实施封锁围剿也无法禁锢华为的突破能力。这是我们突破西方科技霸权,摆脱这种霸权剥削者成功经验,将为我们在未来的科技、军事、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能得无法估算的巨大利益。而中兴的遭遇,联想的地位,也为我们提供了足够深刻的教训,这种经验和教训我们不能不吸取。

建国伊始,我们勒紧裤带投入保家卫国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代价,打败了那个霸权侵略者,为我们赢得了几十年国家安全的战略机遇期,让我们可以在和平环境里发展生产和教育事业。1964年之后的十几年中,又是我们举全国之力,成功的实现了两弹一星的跨越,为我们的国家安全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而这个大型高能对撞机项目,对我国未来科技事业发展,国家的安全,我们经济利益的意义并不逊色于三峡工程,或者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分28年投入1400多亿人民币,这对我们今天90万亿GDP发展到28年后的国力来说,平均每年50多亿,应该不是个伤筋动骨的投入,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的,今天的我们不能再被别人剥削压榨,不能再吃别人的残羹剩饭,不能再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爬行了!

微子基金,如何看待杨振宁竭力阻止中国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

李政道是怎样成为科学大师的?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

[1]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2]

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1985年,他又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6年,他争取到意大利的经费,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任。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学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复旦大学的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

[4]2018年4月7日,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5]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6] 2016年获得“2015中华文化人物”荣誉。

[7]中文名

李政道

外文名

Tsung-Dao Lee

国籍

美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上海

人物关系

秦惠箬

妻子

秦惠箬

妻子

李中清

儿子

吴瑞

学生

吴大猷

老师

束星北

老师

人物经历

1926年李政道出生于上海。

1943年在江西联合中学毕业。

〔8〕学术活动

1943年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

1944年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学。

1946年经吴大猷教授推荐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

195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助理研究员,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0年-1951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

1951年-1953年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

1953-1960年历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

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6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

1960年-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1961年受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3年-196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4年-198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讲座教授。

1970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84年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

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12月,哥大为李政道举行六十大寿庆典

1988年在北京主持召开同步辐射应用国际讨论会。

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

1986年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

1986年任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

朱镕基、温家宝同志接见李政道

1988年任浙江现代物理中心主任。

1997年-2003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1990年成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董事会成员。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2018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人物轶事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出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新增)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实乃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人物贡献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

李政道

1949年与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

1957年与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电荷共轭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动理论,对研究氦Ⅱ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等!是我国重要人员。

为什么至今中国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呢?

emmm,我感觉是有的,生物嘛,如果说不够多的话,说实话,我和导师聊过,觉得很真实,中国支持科研,但相当一部分投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型研究上,而相比美国日本等诺奖常客,在基础研究上投入很少了,毕竟那种研究不仅不容易出成果,而且研究周期相当之长,甚至到最后就一个答案,对经济发展作用很小,加上科研界中高端研究,顶端的不清楚,特别中端研究,太急功近利,想拿经费,很搞项目,评职称一类的,而诺贝尔奖则最重视的就是基础领域的成果,基础科学也是最难研究的,所以很难拿到。

中国十个大科学装置都有哪些?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大科学装置出版工程”丛书,王贻芳作为作者之一,主编了《探索宇宙“隐形人”》《探索微世界》两本科普图书。

本项目力图呈现中国科学院历时数十年建设和运行大科学装置的成果,内容涉及我国科技领域最前沿、最重大的几个大科学装置。

本项目以对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及其科技成就为主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亚湾核电站、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等高精尖大科学装置是什么、研究什么、其中的科学原理、取得怎样的成果、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何作用等内容。

随文配有大量非常直观、形象的图片,并融合新媒体传播方式,链接相关视频,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尽可能深入浅出地呈现给爱好科技的社会大众。

北京时间——长短波授时系统

Beijing Time----BPL and BPM national time service systems

内容简介:介绍中国长短波授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社会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并力图以通俗语言讲述时间测量、时间特性和时间应用中的有趣问题,是一本可读性较高的科普读物。书中融合新媒体传播方式,链接相关视频,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尽可能深入浅出地呈现给读者。

作者介绍:窦忠,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中心副主任,编著的《教你认星星——探索星空的奥秘》获科学出版社“优秀作者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荐的“百部青少年优秀图书”之一。

探索微世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Exploring the Microscopic World: Beijing Electron Positron Collider

内容简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中国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大科学装置,本书旨在揭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神秘面纱,介绍中国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原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利用它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作品科学严谨,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微观世界的神奇。书中融合新媒体传播方式,链接相关视频,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尽可能深入浅出地呈现给读者。

作者介绍: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领导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开创了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提出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方案,并率领团队完成了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因在粒子物理实验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评为2012年“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第六届周光召基金基础科学奖、201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4年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2015年第20届日经亚洲奖、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种子方舟——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Noah's Ark for Chinese Seed Plants:The Seed Bank of the Germplasm Bank of Wild Species

内容简介:用专业的眼光、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介绍了植物多样性目前面临的危机,重点讲述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培育、保护珍稀种子的精彩科学故事。揭示了保护植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现在和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书中融合新媒体传播方式,链接相关视频,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尽可能深入浅出地呈现给读者。

作者介绍:杜燕,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研究人员,主要负责该库野生植物种子资源的保藏和种子形态学研究工作。参与“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2009-2020年运行项目”“青藏高原特殊生境下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与保存”“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采集保存技术规范和标准研制及整合共享”等重大项目。发表过多篇植物学论文,主编《青藏高原特色植物种子》一书。

巡天遥看一千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LAMOST

Survey overlooking thousands of galaxies - The king of the spectra LAMOST

内容简介:LAMOST这一中国独创的大视场巡天望远镜是当今世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它的建成给人类安装了一只一次观测几千个天体物理化学信息的“观天神眼”。 本书全面介绍了LAMOST这一领先于世界的天文望远镜的构造和原理,共享了LAMOST成功获取百万级光谱数据的富有趣味的故事。

作者介绍:赵永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世界数据中心天文学科中心主任。

崔向群,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探索宇宙“隐形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Capture the Invisible ——Daya Bay Reactor Neutrino Experiment

内容简介: 本书由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集体编写完成。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什么是中微子,什么是中微子振荡,什么是大亚湾实验及其工作原理,它是如何设计、研制和建造出来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在做什么,以及它都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等大众甚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随文还以知识链接的方式,介绍了一些关键的科学事件、卓越的科学人物。书中配有大量非常直观、形象的图片,并融合新媒体传播方式,链接相关视频,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尽可能深入浅出地呈现给读者。适合爱好科技尤其是对中微子物理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领导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开创了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提出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方案,并率领团队完成了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因在粒子物理实验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评为2012年“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第六届周光召基金基础科学奖、201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4年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2015年第20届日经亚洲奖、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有哪些?

杨振宁先生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之所以经常会有人提出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问题,实际上主要是纠结在两点。

一是在中国国家安全领域最为需要的时候,杨振宁没有回国效力。

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非常严峻,有许多科学家放弃了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相当优渥的科研、工作和生活条件,历尽千辛万苦,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为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以及其他许多领域的打破封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许多人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而那个时候的杨振宁呢?并没有和那部分科学家一样回国,而是继续留在美国搞研究。

实际上这一点,主要还是误解。当时中国最需要的是应用型科学家,我们那个时候急需的是能够让中国的国防实力快速增强的实用技术。而杨振宁搞的理论物理,属于基础科学,当时的中国并不急需,也没有那样的科研环境与条件,他回来估计也毁了,后面那些震惊世界的理论物理成果可能就没有了。

当然,如果杨振宁回来转而搞应用技术的研究,是否可行,这个不能假设的。

二是杨振宁于2003年底,回中国定居,并于2015年4月1日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这一点最为许多人不理解,甚至反感。认为杨振宁在中国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他没有回来,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了,国家强大了,他才回来,而2003年的时候,他都已经是81岁的老人了,明显是在美国混不下去,才想起了回国养老的。

按照杨振宁先生的成就,多个院士和终身教授的头衔,数不清的各类奖项,人家在美国想过什么样的日子不行啊?回国来养老?这样说是不是连自己都信服不了?

还有一点题外话,人们之所以对杨振宁出现很多负面的看法,也与杨振宁再婚的事情有关。

在2004年,也就是回国的次年,82岁的他就和当年才28岁的漂亮姑娘翁帆结婚了。二人相差54岁,这样悬殊的年龄差,让人大跌眼镜的同时,更因为杨振宁本人特殊的身份,在国内民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当然主要是负面的。

实际上这个问题,属于杨振宁于翁帆之间私人范畴的事情,人家二人你情我愿,外人是说不得什么的,之所以有看法,也就是和中国传统的观念不太相符,心里不舒服而已。实际上,在过去,那些高龄的达官贵人娶年轻女子做妻子,真的不在少数,就连当代那些科学大家们,这样做的也不在少数。

杨振宁只是因为特殊身份,他和翁帆的忘年婚姻才招致了许多非议,甚至还传出一些有损人格的谣言。

无论外人怎么说,杨振宁与翁帆的婚姻,到2021年,已经是第17个年头了。17年啊,在这样的时间跨度里,不知道有多少看起来般配的婚姻走到了尽头,而杨振宁与翁帆伉俪,依然坚守在婚姻的殿堂里,这就让以前持怀疑态度的人们改变了当初的看法。

需要指出的是,杨振宁的前妻杜致礼,是抗日名将杜聿明的女儿。

要说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的贡献,那得先说说杨振宁先生对世界物理科学发展的贡献。

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有很多,我们简单摘出几个。

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现象,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Mills规范场论(即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也就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伟大的物理成就,在层次上是高于获得诺贝尔奖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

其他还有统计力学的相变理论等等,他的许多研究和成果,都具备划时代的意义。

我们再说说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的贡献,这里面可以分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但实际上可能没有那么严格的划分,之间许多都是相互作用的。

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科技的发展实际上是处于被世界封锁的状态,中国的科学家与世界科学家的交流几乎是没有的。关起门来虽然也出了不少重要的成果,但与世界科技发展的脱节,使得中国大部分人不知道国外科学家们都在研究什么,世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不与世界交流,只会迟滞中国科技的发展,而且因为对中国不了解,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不愿意与中国科学家进行交流。

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不了解、不信任、不来往的,正是杨振宁先生。正是他利用自己在科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对中国现实情况的了解,不断穿梭世界主要科技发达国家,向同行们介绍中国的情况,取得了这些科学家们对中国的重新认识与关注。

有了杨振宁的不懈努力,来中国考察与讲学交流的科学家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走出去了解世界的也同样多了起来,这对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渠道。

杨振宁先生不但邀请世界著名科学家来中国交流,本人更是经常来往与大陆和香港进行讲学,把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介绍到中国,开拓了中国科学家的眼界。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杨振宁立马回国,就提交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其中第一个就是邓稼先。别小看这个名单,它可是挽救了许多科学家的,在当时中国的那种环境下,是相当不容易的。

他见邓稼先,可不是仅仅叙旧那么简单,而是毫无保留地向邓稼先介绍了量子场论和西方最先进的科学理论,一边讲一边拿笔演算,只相当于是把国外先进的科技介绍给国内的科学家的。

所以,中国科技在现代化方面的发展,杨振宁先生功不可没。这方面的工作,也算是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间接贡献吧。

杨振宁先生对中国的直接贡献。

中国科技大学创建的首期少年班,就是在杨振宁、李政道的倡议下于1978年成立的,这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杨振宁发起成立了资助中国学者去石溪分校进修一年的“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并且在这里设立了CEEC奖金,资助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

杨振宁本人也捐赠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奖励优秀人才的培养,他在清华大学的百万年薪,更是发文不取,全部捐给了科学研究。

他还推动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南开大学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

这些研究中心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华裔科学家,比如首位亚裔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

杨振宁倡议建立了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等等一系列奖项。

1996年1月,杨振宁被授予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杨振宁回国后所做的努力没有白费,在部分领域里,中国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

在人才培养上,更是输送了近千优秀学生出国深造,提升了中国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层次。

杨振宁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实在是太多了,在这里也不一一列举了。

杨振宁先生在维护中国利益方面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1971年上半年,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杨振宁参加了保钓运动。

1971年10月,美国参院外委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杨振宁为“归还冲绳协定”的历史与现实依据作证。

杨振宁也为中美关系的邦交正常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2017年2月,杨振宁教授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先生的历史定位:目前世界上可以比肩爱因斯坦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没有之一)。

杨振宁的最后一战,不惜得罪人,坚决反对中国科技“大跃进”。

这就是著名的是否应该建立费用达200亿美元的CEPC(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的争论。

2015年,针对CEPC该不该建的问题,杨振宁与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之间爆发了一场争论大战。

杨振宁说,在中国还没有完全脱贫,而且科研经费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这样的超级项目,需要谨慎。

总之,杨振宁先生对世界、对中国的贡献,早就超出了一般意义。无论从哪个方面,杨振宁先生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家,值得国人尊敬。

那些试图妖魔化杨振宁先生的言论都是不负责任的,更是站不住脚的。